石家庄城市印记·城市荣光(二)
(第一套人民币在石家庄诞生 栗 永)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9-09-16 浏览量:
小灰楼的见证
“小灰楼”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1号,因这座建筑通体为灰色水泥砖混结构,故民间俗称“小灰楼”。“小灰楼”是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时的办公地址。它见证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同时也是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地。
小灰楼始建于日本侵略者占领石家庄时期,为日伪建设总署石门河渠工程处。日本侵略者为了运输方便,决定在石家庄西北修筑石津运河,水路到天津,把从华北掠夺的战略物资,从石家庄经石津运河直接运到天津,再经海路运到日本。1938年伪华北建设总署在石家庄筹建成立了石门河渠工程处,并在今中华北大街11号的位置,盖起了一座高三层的小灰楼。这座小楼如今看起来不怎么起眼,当年却是这条路上独一无二的高楼。小灰楼周围是一片空地,西边有一条南北向的碎石子马路,1940年取名为日华大街,日本投降后改名为中华路,1954年更名为中华大街。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先遣军侯如墉部强占石家庄,即把这座楼作为司令部。因侯如墉字子固,当时的老百姓都称这里为“侯子固大院”。侯如墉残部被歼后,这里又成为当时的国民党石家庄行政公署公路局所在地。
石家庄解放后,“小灰楼”曾是中共石家庄市委机关办公处。不久,晋察冀边区银行迁入石家庄,中共石家庄市委把这栋当时条件比较好的楼房让出来给银行办公。1948年4月12日,冀南银行总行也迁至此楼内,与晋察冀边区银行总行合署办公。同年7月22日,两行奉命合并,改建为华北银行,仍在此楼办公。1948年秋,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从西柏坡迁至此处。同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这里正式挂牌宣告成立。同日,在这座楼内正式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
解放初期的石家庄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不起眼的“小灰楼”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担负着三项任务,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统一华北各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工作。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日伪的封锁,华北根据地被分割成几块,财经工作只能分散管理。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华北各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贸易往来频繁,货币需要相互流通,原来的分散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解放战争的巨大消耗,也需要统一利用各解放区的财经条件和资源,以克服财经陷入困境的状况,长期支持战争。为此,中共中央于1947年1月3日发出了《关于召开华北财经会议的指示》,确定会议的议程为:交流各区财经工作经验,讨论各区货物交流及货币、税收、资源互相帮助,对国民党进行统一的财经斗争,并由各区派人成立永久的华北财经情报和指导机关。1947年4月,中央又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董必武任主任。
华北财经会议于1947年5月在邯郸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好战争所需要的财力供给问题,其中包括调整各解放区货币政策,确定各区货币兑换比价,并对货币统一工作制定必要措施。8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董必武草拟的《华北财办组织规程》,其中第五项任务就是“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
统一货币是统一财政经济的重要环节,也是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在邯郸华北财经会议上,与会代表就针对各解放区各自发行货币,在商品贸易过程中,常常互相压价,引起纠纷,同时,各区为支援战争,不得不增发货币,但又引起物价上涨,导致了一系列财政经济上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统一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议案。对此,董必武在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审慎行事,加紧筹备”的意见,设定了五个步骤,对解放区货币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统一。
1947年10月2日,董必武致电中共中央,建议“组建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并提议银行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10月8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董必武的提议。董必武认真研究了中央复电指示精神后,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确定南汉宸为筹备处主任,并抽调晋察冀边区银行的部分同志进行筹备工作。
在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同时,又从各区财政预算中筹集了一笔资金,为印发统一货币逐步做了物质上的准备,同时,稳定物价,调整各地货币发行,稳定兑换比率,为发行统一货币逐步做了政策上的准备。
在此基础上,中央工委和华北财办于1948年3月召开了华北金融贸易会议,研究讨论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整理地方货币、调整各地贸易关系、统一指导对外贸易和组织各地物资交流以及具体的金融贸易政策等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
1948年4月12日,华北解放区的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迁至石家庄市小灰楼内联合办公。同年7月22日,两行奉命合并,组建成华北银行。而后又停止晋察冀边币发行,以冀南银行币为华北解放区的法定本位币。
1948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指示,华北、西北、华东三大解放区的货币固定比价,相互流通。11月5日,华中银行币停止发行,统一流通北海银行币,北海币成为山东、华中解放区的法定本位币。至此,在华北、西北、山东、华中各解放区已初步完成了货币统一的准备工作。
沈阳解放后,东北大军进关,平津解放指日可待。为使平津解放后物资交流畅通,避免金融混乱,董必武提出,赶在平津解放前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于是,在1948年11月18日的华北人民政府第三次政务会议上,董必武主席临时加了一项“关于发行统一钞票问题”的议题,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发行统一货币,立即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任命南汉宸署理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
1948年11月22日,董必武签发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训令”。
1948年12月1日,董必武、薄一波签署华北人民政府“金”字第四号布告:“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之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两边区政府同意,统一华北、华东、西北三区货币。决定:一、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所有三行发行之货币,及其对外之一切债权债务,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承受。”《人民日报》在头版全文刊登了布告内容,并发表了《庆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短论。
第一套人民币版式设计
自1947年10月组建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起,第一套人民币设计、制版工作就开始酝酿准备。
担任第一套人民币的票版设计任务的是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局的王益久、沈乃镛。王益久负责票版正面设计;沈乃镛负责票版背面设计。两人是当年各解放区印制部门艺术水平最高的票版设计师。
王益久原是旧政府的图案设计人员,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后参加革命,在晋察冀边区印制局担任图案设计工作。先后设计过晋察冀边区银行纸币、冀热辽版边币、中州农民银行纸币、西北农民银行纸币等等。
第一稿人民币票版绘有毛泽东头像。设计完成后,于1947年年底报请中共中央审查,被毛泽东否定。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董必武经过研究最后确定,以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建设图景作为第一套人民币票面图案的设计原则,并且票子正面、背面,除必要的阿拉伯数码外,一律用中文,不用英文,立即请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局根据这个原则,重新进行设计。
1948年5月,为重新设计第一套人民币的图案,王益久和沈乃镛被调到石家庄华北银行直属印钞厂。8月初,由王、沈设计的首批人民币样稿顺利完成。8月21日,华北银行总行上报中共中央“关于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的补充意见”,对人民币的发行比价、票版面额、发行时间、发行步骤、发行数量、印制计划等问题都作了详细报告,并附有5个品种、7种版别的人民币设计样稿。此件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圈阅批准。其中有:1元券(工农图)、5元券(帆船图)、10元券(火车站图)、50元券(水车、运输图)、100元券(有3种图案版别,即耕地图、火车站图、万寿山图)。此后,样稿立即送往各印制局制版印刷。
第一套人民币票版的行名、券面文字是董必武题写的。
1948年初,人民银行筹备处主任南汉宸请董必武为准备重新设计的第一套人民币票版题写行名及券面文字。起初董必武推辞字写得不太好,让请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等老同志来写。在南汉宸再三坚持下,才答应下来。董老晚上回家,对夫人何莲芝说:“莲芝,你给我找出一套干净的衬衣出来,晚饭后我洗过澡后要换上的。我要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沐浴更衣,静心恭写。”夫人笑问:“写什么字,这么重要?”董老说:“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可是千金的重要。咱们中国百余年来一直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银行盘踞四方,欺压剥削城乡百姓,今天革命即将全面胜利,我们要有自己的国家银行,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了,这还不是一件大事呀!”董必武的题字,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面额大写数字及纪年等文字。字体为柳体楷书。
毛泽东拒绝把自己的像印在人民币上
在第一套人民币设计时,根据国内外纸币设计的惯例,往往把执政党领袖或国家元首的头像作为券面主图,印在纸币上。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同志们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在设计第一套人民币票版时,把毛泽东像作为主图绘制在人民币上。当票版报请中共中央审查时,被毛泽东主席婉言拒绝。毛泽东说:“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像印在票子上,将来当了政府主席再说吧!”
在此之前,各解放区也曾有过以毛泽东像作为钞票图案的货币,如江淮银行、长城银行、华中银行、东北银行发行的一些钞票。但这些货币图案都未经毛泽东审阅。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作为新中国的统一货币,自然要在券面图案上反映出新中国的国情。因此,毛泽东不同意在人民币上印有自己的像,这反映出他反对宣传个人、反对搞个人崇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在一次会议休息时,已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当面请示毛泽东:毛主席现在已经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了,人民币上可以印主席像了吧!毛泽东主席笑了笑回答道: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嘛是当上了,但当上政府主席也不能印。进城前开会(编者注:指七届二中全会)已作了决议,但有几条规定没有写进决议里面:一曰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把工作做好;二曰不送礼,至少党内不要送;三曰少敬酒,一定场合可以;四曰少拍掌,不要禁止,出于群众热情,也不泼冷水;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应当如此。务必要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防止骄傲功臣自居的现象。因此,现在也不能印我的像。
不在人民币上印领袖像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打破了在票版上印领袖像的传统习惯,确立了人民币票版的图案设计以反映劳动生产建设和各族劳动人民形象为主的设计原则,这在新中国建立后陆续设计发行的第二、第三套人民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在毛泽东生前人民币上未出现领袖像的原因所在。
第一套人民币印制发行
首批发行的人民币主要在河北境内的阜平、涉县、石家庄印制。钞版由石家庄直属印钞厂统一制作,然后供给各地或翻制。
在中国人民银行筹建过程中,就对各解放区银行的印钞厂进行了改组:将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局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印刷局(驻地阜平县);将晋冀鲁豫边区各印刷厂合编为第二印刷局(驻地涉县);将北海银行、华中银行各印钞厂合编为第三印刷局;将华北银行直属印钞厂确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印刷厂(驻地石家庄)。上述印刷局组建后,立即投入第一套人民币的印制。
为了赶印第一套人民币,印制局的工人挑灯夜战,昼夜不停地在南峪村印刷,不巧赶上了连阴雨,土坯房不停漏雨,地上积水没过了脚面,工人们赤脚站在水里干活。机器和印钞纸都怕雨淋,有人专门打着雨伞遮挡。雨淋地湿,不少人得了疾病,可是没有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领导动员病号下去休息,人们说什么也不肯离开。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设备落后、条件艰苦、材料缺乏的困难情况下印制的。为了防止或减少伪钞出现,也采取了一定的防伪措施,主要是在钞票图案中加印防伪暗记。在首套人民币的62种版别中,绝大多数票券都设有暗记,这是当时的重要防伪手段。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遵照华北人民政府的决议,发出通告:“本行于本年12月1日,发行50元、20元、10元3种钞券”。上午9时,中国人民银行首任发行科科长石雷与发行科的张馥、赵善普、安伽、吴德奎、封永山等同志将首批人民币从库房取出,部分交给前来取款的平山县银行行长,部分送往位于当时石家庄南大街的石家庄分行。
为了使第一套人民币顺利发行,石家庄市各公营贸易公司和商店事先都调拨了花色品种齐全的商品准备投入市场。由于商品准备充分,市场上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欢欣鼓舞的场面。
中国金融史上的里程碑
在石家庄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发行的人民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及其货币由分散到统一,标志着旧中国极其混乱的货币制度的结束和新中国统一的货币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起步。
第一套人民币刚刚印出,董必武就拿着几张样票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毛泽东一见董老满脸笑容,便不失诙谐地说:“胡子老哥亲自前来,一定有喜讯相告啰!”董老将刚印出的人民币双手呈递过去,说:“主席,我们现在可以带着人民币进北京城了!”毛泽东接过人民币,看了又看,兴奋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哩!”
12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上发表新华社社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币》。社论将人民币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货币性质作了比较,指出:“我们的货币统一,是为了使我们的货币制度更简单,更巩固;是为了更便利于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完全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因此,可以预料新币的发行,必将促成各解放区市场的更统一,更繁荣……我们既不需要限价,更不会发生抢购,所以解放区的币值物价,比国民党统治区远为稳定。”
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人民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夏景凡写的报道《新币发行的头一天——石家庄街头特写》。文章详细地描绘了当天人们拿到崭新的钞币时兴高采烈的情景。街头巷尾人人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地议论说:“这可快啦!你看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票子没有?快啦!快啦!全国快解放啦!”人们带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微笑,议论着不久就有领导全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了。报道中说,石家庄市银行早上一开门,就有人挤进去争着要看新币的样子,取款的人都要求给搭配一部分新币,银行营业员都忙得应接不暇。当人们拿到新币在手时,总是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爱不释手。有一个人取到了新币往腰里一装之后,满面笑容地指着自己的口袋说:“看,这有多方便!”
实际上,兴高采烈地欢迎人民币上市的又岂止是石家庄市的人民群众!人民币所到之处可以说是一路春风,一路歌声。人们在各种票面的货币簇拥纷杂、折算繁琐、辨认困难的境况下,在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犹如野马狂奔,一天一个行市,人们背一麻袋钞票换不来几斤小米的境况下,今日喜见这充满着生机的通行全国的人民币,怎能不笑逐颜开,打心眼里欢喜呢?据当时负责接管上海财经工作的骆耕漠回忆,有一天深夜,他陪赶不上吃晚饭的领导同志,在街上小吃摊吃饭后,从兜子里掏出新发行下来的人民币,递给小贩问:“这个钱你愿意收吗?”小贩一见高兴得不得了,连忙接过来说:“这票子我愿意要!大家都愿意要!这票子值钱,能买好多东西,不像国民党的金圆券,只能当擦屁股的草纸用!”
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到1955年3月1日,国务院决定收回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从此,第一套人民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货币流通领域。
注:本文作者历任石家庄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