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城市印记·城市荣光(三)
(新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的前奏——沕沕水发电站的诞生 霍文国)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9-09-19 浏览量:
1948年1月25日,是沕沕水电站工程建设者们永远难忘的一天,敬爱的朱总司令在指挥解放战争、日理万机的工作间隙,来到平山县沕沕水亲自主持了发电站的竣工剪彩仪式,并作了重要指示。
这天清晨,雪后初晴,天空显得格外洁静明朗。远望巍巍太行群峰银装素裹,近瞧晶莹的雪花在朝阳的辉映下耀人眼目。“朱总司令今天要来为电站剪彩啦!”这消息不胫而走,电站机房前的草坪上早就聚满了人。边区工交学院的师生,兵工厂的军工战士,以及狮子坪、七里坪、黄岸、马路垴等村的乡亲们,像赶庙会一样,兴高采烈地涌向这里,人们都想亲眼看看敬爱的朱老总!
上午10时,一辆美式吉普顺着险隘河的河沟缓缓驶来。村口停车后,身材魁梧、神采奕奕的朱总司令走下车来。“朱总司令来了!朱总司令来了!”人群沸腾起来。朱总司令身着灰色棉布军装,脚蹬一双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长筒马靴,面带笑容,健步走来,不时停下向群众招手致意。掌声、欢呼声在山谷间回荡,经久不息,朱总司令在边区政府和发电工程处的领导同志陪同下,穿过拥挤的人群走进了大会会场。
朱总司令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他代表党中央向参加沕沕水电站创建的全体干部、工人和民工表示祝贺,并对沕沕水电站的建成给予了很高评价,他指出:“现在修建这个电站能够帮助生产军火,将来还能够帮助农村建设,并且是属于社会主义建设范围的一部分……”(引自《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关于沕沕水水力发电工程总结》)接着,朱总司令向大家介绍了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他满怀信心地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能够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话音刚落,会场内外又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其他部门的领导同志和代表在会上简短讲话后,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决定给第一发电工程处集体记大功一次,颁发了奖状,向沕沕水发电站赠送了刻有“边区创举”4个大字的纪念匾,还向电站创建过程中的先进模范人物颁发了银质奖章及奖品。最后大会请朱总司令为电站的建成剪彩。朱总司令离开了座席,高兴地拿起剪刀剪断了披在进水阀门上的红绸,然后亲自开启进水阀门。顿时,浪花飞溅,发电机组有节奏地旋转起来,室内室外电光闪闪,用彩色灯泡组成的“支援前线”4个大字,依次一亮一熄。会场沸腾了,人们的眼睛湿润了,建设者们想起半年多来在朱老总亲切关怀下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
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人民解放军主动放弃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所有县城,原设在张家口、宣化一带的第33兵工厂,奉命南迁到太行山脚下的罗汉坪、南冶、北冶等地。当时正值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我军不断扩大解放区,由战略防御逐步进入反攻阶段。战争需要大量的枪炮子弹。33厂刚刚完成长途搬迁,要迅速恢复生产,然而最感困难的是动力问题。山沟里没有电,条件稍好的分厂仅有一台蒸汽机,有的分厂就只好人工扳动大木轮来带动设备运转了。
为了适应解放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军火成本,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业局第三生产管理处,责成工交学院想方设法搞水力发电,迅速为兵工厂解决动力问题。工交学院接此任务后,先是调查了卸甲河的水和小觉附近滹沱河沿岸的地形,鉴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感到建设水力发电都有困难。后听到沕沕水有天然瀑布,就由工交学院张子林、卢成铭等人到沕沕水勘测,当时测得瀑布落差为89米,水流量03米3/秒。经过分析,大家认为这里的地势水势最适合小型的水力发电,并初步做了工程概算,派人到阜平请示和建议边区政府在这里修建电站。中央局、边区政府财办处及边区政府工业局负责同志在听取汇报后,都很同意并予以鼓励。4月份正太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井陉煤矿,在清理战利品中发现了一台德国造194千伏安的发电机和大批水管,为建设沕沕水水力发电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边区政府财办处黄敬、柯庆施同志,工业局姚依林、刘鼎同志就督促迅速建设,同时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晋察冀边区工业局第一发电工程处,一支以工业局干部、工交学院教师、学员为主的施工队伍在沕沕水安营扎寨,打响了解放区水力发电的第一炮!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设备、资金、材料极端困难,在这交通闭塞的山沟里要建设水力发电,谈何容易!要实现这个设想,不能说不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然而,由革命战士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建设者们,一想到人民解放战争急需,决心冲破重重难关,建成水力发电,为支援前线立功,为边区人民造福。发电工程分土木基建、机械制造、电器安装三路进军。没有技术怎么办?只好边干边学。水轮机是整个水力发电成败的关键部位,在当时既无现成设备又无处购买的情况下,机械科的龚蕴章凭着一本日文版书对水轮机的简单介绍,就搞开了设计,费了很大气力,克服了许多困难,才绘出水轮机草图,后又背着行李住进了井陉煤矿制造厂,经过120多个日日夜夜,群策群力完成了第一台水轮机制造任务。建站材料短缺只好到处求借,常常为了一个小小的零部件,派人跋涉几十里山路,跑到井陉煤矿找寻,为了找到一个发电机上的碳刷,电气科的章冲化装成商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人占领下的石家庄,最后才在一个旧货摊上买到,建蓄水池、引水渠砌石约用水泥300多吨,工程处经过努力,只搞到20吨,只好用红土、石灰混合来代替,导线粗细混杂、品种不一,钢丝、铝线、铜线,甚至还有从战场上拆下的敌人的铁丝网,要理直、并股,给架线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把两吨多重的发电机运到工地,回舍到沕沕水30公里路竟走了7天!由于过度的颠簸,使发电机多处损伤,加大了电器安装的工作量……
对当时所遇到的困难,边区工业局和电站党支部在工程总结中作了这样的描述:“经过半年的建设,这个第一次带有试验性的水力发电工程(因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没有见过和做过水力发电,没有经验和材料上的七合八凑),居然一次试车成功,按照理想发电了,我们感到十分兴奋……”
1947年除夕,整个电站的土木建筑、机组安装、管道敷设、电网建设均已竣工。共动土石方8000立方米,浆砌一条1公里长的引水渠,架设高压线路46公里,电话通讯线128公里,装置配电8处。1948年1月15日,试车一举成功,20日,正式应用在军工生产上。5月份,毛主席和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后,电站又架设线路27公里,把电力送到了西柏坡中央大院,为改善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工作条件作出了贡献!
沕沕水电站建成后,董必武、任弼时、聂荣臻、肖华、滕代远等许多中央首长先后到这里视察,给电站作了许多宝贵指示和题词,每次中央首长来,几乎都由朱总司令陪同,在送电后一年多时间里,朱总司令先后到过电站五六次之多。
沕沕水电站的建成,是战争年代党在解放区经济建设上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和创举,它对当时“晋察冀边区的财政开支与降低军火成本有很大的帮助”。沕沕水电站工程建设者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注:本文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