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石家庄城市印记·城市荣光(四)

(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在石家庄创建和发展 吴 黎)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9-09-24   浏览量:

《人民日报》在石家庄改刊


  1948年2月20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提议中央工委召开会议讨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等问题,其中包括成立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3月7日,中共中央又致电中央工委:华北局成立后,大党报应如延安《解放日报》那样,由中央负责。集中新华社、《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在一起,有充分条件办一个较好的报纸……大党校、大军校亦是。同时担负为华北、又为全国训练干部的责任。参见《西柏坡与新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版,792页。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晋察冀边区的《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改为华北《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在平山县里庄创刊。毛泽东在西柏坡为《人民日报》重新题写了报头。改刊后的《人民日报》,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但中共中央发布的一些公告性新闻、指导性文章均由送《人民日报》发表。


  合并后,张磐石任社长兼总编,报社工作人员有100多人。此时,随着两大解放区合并,环境相对安全了,但办报的条件仍十分艰苦。报社工作人员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报,每天出版对开四版一大张,报纸发行量达到44000多份,发行各解放区,其中,太行区42个县10462份,冀南区41个县8272份,太岳区26个县5773份,冀鲁豫区57个县3691份,北岳区28个县8532份,冀中区34个县2340份,平西区和冀热辽区17个县676份,石家庄市2190份,中央和华北局机关2280份参见《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第28页。。


  1948年八九月间,为便于《人民日报》出版发行和投递,除继续在里庄印刷报纸外,印刷厂一部搬至石家庄市北焦村,利用纸型铸版印刷《人民日报》。同时在石家庄市南大街设立《人民日报》经理部,负责购置纸张印刷器材和发行等业务。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人民日报》迁往北平,设在石家庄市的印刷厂和经理部也随之迁往北平。同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新华广播电台落户井陉矿区


  1947年3月29日,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由陕北迁至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涉县,1948年5月,随中共中央迁驻西柏坡,5月23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为配合政治、军事形势的迅速发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向国内外的传播,中共中央决定,在西柏坡附近新建功率更大的广播电台。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建设,一座当时解放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可向欧洲、美国、南京、上海方向定向播发信号的新广播电台在井陉矿区天户村建成。新台的播音室和发射机房分别设在天户、库隆峰两村,9月底,开始正式播音。


  新华广播电台在井陉矿区期间,立足解放区,面向全中国,而以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和国民党军队官兵为主要宣传对象。广播内容紧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在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期间,新华广播电台紧密配合战役进程,先后播发毛泽东亲自撰写或批准播发的许多重要广播稿,以及毛泽东1949年元旦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等。


  1949年3月24日,新华广播电台迁往北平,改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后改为北平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音。


  新华广播电台在井陉矿区播音共5个多月,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革命发展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广播通讯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不仅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还培养了大批广播事业管理干部,其中许多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广播事业发展的主要领导者和技术骨干。


《中国青年》在平山县复刊


  1948年春夏之交,中共中央针对青年工作作出了两项重要决策:筹组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恢复《中国青年》杂志。建团和复刊工作,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同志亲自领导。


  《中国青年》杂志创办于上世纪20年代。复刊工作从1948年8月份开始筹备,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杨述、韦君宜夫妇被调来主持《中国青年》的复刊工作。办公地点设在离西柏坡仅三四公里的夹峪村的一个四合院里,一间屋子住着杨述、韦君宜夫妇,其他年轻的编辑挤在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当办公室兼宿舍,一张长方形桌子是他们的办公桌,大家围在桌子旁编稿子。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前后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准备稿件。大部分稿件由杨述、韦君宜亲自组织撰写,编辑部的同志都分摊了写稿任务。复刊的最初几期稿子在编辑部交稿后,由杨述步行带到西柏坡,请胡乔木审查。胡乔木对每篇稿件都仔细修改。


  《中国青年》复刊前,编辑部的同志都想请毛泽东主席题写刊名,但因延安时期主席已经题过刊名,大家担心毛主席还会不会再写?最后冯文彬去了一趟西柏坡,很快拿回来毛主席新题的刊头,大家都十分高兴。毛主席共写了三份,笔体一致,只是个别笔画稍有不同,还附了一个纸条,说:用哪一个,由你们自选。大家反复对比挑选,才确定下来。这个刊名题字一直用到进北京后,直到“文革”开始前,毛泽东又为《中国青年》题写了新的刊名。


  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首发在《中国青年》复刊号上。此后这四句话不胫而走,传遍全军,随着战争的胜利,传遍全国。


  《中国青年》杂志社复刊号,封面上半部是中国解放区青年代表团在布拉格世界青年节上高举毛泽东旗帜的照片,中间是毛主席题写的黑底反白字“中国青年”,下面是期号年份,标明“中国青年社出版”。在毛泽东题词、朱德总司令撰写的短文后,是董必武手书的《中国青年发刊纪念》。胡愈之以及薛暮桥、田家英、于光远、温济泽、陈家康等都为杂志撰写了文章。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无法照相制版,更谈不上套色,许多题头、插图只好由美术家娄霜用木刻制作。


  复刊后的《中国青年》为半月刊,小十六开本,70页。在平山共刊出3期,每期发行达到5万份。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前,第


  四期稿子已经编好,杂志社迁到北京后才印刷出版。这本杂志后来改为十六开本,但期号还是从复刊开始一直连续下来。


华北新华书店总店在井陉创办


  1948年,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合并后,两区的新华书店随之合并为华北新华书店总店,由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


  华北局秘书长平杰三、宣传部长周扬和出版科长王子野经常直接与书店联系。总店经理部门先设在井陉县南西焦村,后因敌机轰炸,迁往石家庄市附近的获鹿县城南关。至迁往北京前,华北新华书店总店承担了中央新华书店的许多工作,代行了新华书店总店的职能,成为新中国新华书店总店的雏形。


  1948年5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后,中共中央加强了出版发行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出版组。同年8月,以解放社的名义编辑了重要政策文件选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交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大量刊行,并特别标明“标准本”字样,原因是这些文章以前在各地发表时,由于电讯传达的关系,或多或少都有错漏。应该说,这一标准本是统一版本的先声。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中央号召全党学习理论,经毛泽东批示同意,新华书店出版《干部必读》12种,从1949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50年上半年全部出齐。


  1948年11月间,根据中共中央华北局有关组织到平津前线准备参加接管工作的指示,华北新华书店总店以两位副总经理为首组成小组分赴平津前线。中央宣传部出版组也积极准备待平津解放后,在北平创办新华书店总店。此时,出版组副组长华应申提议请毛泽东主席为新华书店题写店招,经当时中央宣传部负责人陆定一介绍,华去见毛主席请示。毛主席听华说明情况后,高兴地答应了,顺手拿过四张《解放日报》,一张一个字,一气呵成题写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


  194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在北平成立,中共中央迁往北平前,出版委员会属华北局领导。其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统一出版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版工作做准备。随后,华北新华书店总店迁入北平,成为出版委员会直属单位。原华北新华书店总店出版科、印刷厂的人员都调到出版委员会出版处和厂务处。到1951年1月新华书店总店成立时,总店大部分人员均出自华北新华书店。


  1949年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7月1日起,全国新华书店统一启用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题写的店招。2月7日,新华书店北平第一门市部成立,最先启用毛泽东在西柏坡题写的“新华书店”店招。此后,在平津新成立的新华书店以及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统一使用毛泽东题写的店招。


  注:本文系根据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多篇文史资料存稿编辑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城市印记作者:吴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