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石家庄城市印记·城市荣光(九)

(周恩来1959年在石家庄调研活动记略 张建华)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9-10-18   浏览量:

  1959年,是我国掀起“大跃进”的第二个年头。由于“大跃进”运动中出现“左”倾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带来的严重后果日渐突出。当年5月,周恩来派出国务院和各部委领导组成的5个工作组分赴各地了解情况。他自己亲自带领部分部、委领导到河北进行调查。6 月5日,在结束了在邯郸的视察后,周恩来一行抵达石家庄。在石家庄期间,周总理先后到井陉煤矿、岗南、黄壁庄水库建设工地、石家庄钢铁厂、焦化厂、郊区槐底大队、华北制药厂视察,本文仅选记周恩来总理在石家庄的部分活动。


“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 ”


  到达石家庄的第二天,周总理一行一早就乘车从住地白楼招待所出发,前往石家庄井陉煤矿视察。


  井陉煤矿位于石家庄西部 50 公里的山区, 它西靠娘子关,与山西接壤,是河北省的大型煤矿之一。


  上午 10 点多钟,到达到井陉矿务局停车场。总理走下专车,挥手向迎接的矿务局领导致意。随同周总理前来调研的有煤炭部、冶金部、水电部、农业部的领导,河北省和石家庄地、市领导陪同调研。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康修民把姚君实、石儒等矿务局领导介绍给周总理,他们紧握着周总理的手激动地说 “总理您好!”周总理微笑着说:“你们辛苦了!”随后,总理一行换乘汽车向矿务局驶去。


  路上,总理问矿务局党委书记姚君实:“你来矿多长时间了?”“7 年了。”姚君实回答说。总理听后说:“噢 ,老煤矿了。”汽车驶入矿市镇,总理不停地打量道路两侧的一排排平房,问“这是职工宿舍吗 ?”随后又问“这一片有多少住户?”“职工生活怎么样?”姚君实都一一回答。


  早早迎候的职工群众看到总理的汽车到了, 都热情鼓掌欢迎。总理看到迎接的群众,便不等车开到大楼前就下了车,走向人群与大家握手。他走到一位老工人面前,握着这位工人的手,亲切地问他多大年纪了?多少年的工龄?做什么工作?接着又同旁边的青年女工握手问:“你工作几年啦?”听这位女工说工作了3年时, 总理亲切地说:“噢,你还是个年轻矿工哩! ”


  走进临时会议室和休息室后, 姚君实提出请总理稍稍休息一下, 总理微笑说:“现在就谈吧!”总理首先逐个询问了矿务局各位领导的姓名、年龄、职务,问话间不时与他们开个玩笑。当他发现没有工会主席和工程师在场,便说:“工会主席是群众代表,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局领导随即把工会主席李子玉和工程师仲锡九叫来,总理热情地和他们握手, 请他们坐下。


  总理对矿务局领导说:“今天就是来听听你们的意见,有什么困难只管提出来。”局领导首先介绍了井陉矿的历史。井陉煤矿以盛产优质焦煤著称中外,自明代起就有人开采。到了清代,小煤窑已达数百个。1902 年开始大规模地机器开采。解放前先后被北洋军阀和德国资本家所把持,以后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所统治。听罢介绍,总理说:“现在成了人民的矿山了,你们可要管好啊 ! ”


  汇报生产情况时,矿领导谈到因坑木和金属网等原材料紧张,使生产受到影响,任务完成得不够理想。总理当即让在座的煤炭部副部长徐达本和省煤管局局长苏佐山留下来共同研究解决。他还风趣地说:“不给你们解决问题,就不要放他们走。”总理指出:“生产中准备落后于回采,这是生产上的一个矛盾,要积极努力去解决它。不仅今年要把生产搞好,而且明年要搞得更好,这就必须加强生产准备工作。”


  “大跃进”中,“钢铁元帅”升帐,煤炭作为“先行官”之一,也被提到了重要地位,被列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一。由于生产任务不断加码,高产“卫星”不断飞出,生产中质量和安全却受到忽视。在听汇报时,周总理更多地关注到生产安全和质量问题,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他关切地问到井下安全,“今年井下有多少伤亡事故?”局领导汇报,由于生产任务紧张,新工人大量增加,技术水平较低,再加上管理不当,出了一些问题。总理十分严肃地说:“在煤矿,安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如果因为保安全而生产任务完成差一点,不责怪你们,安全搞不好不行 !”


  总理再三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他对产量与质量的关系、规程制度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不仅产量要高而且安全要好,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安全不好,质量不好,数量也得不到保证。要在保证安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任务。”


  对矿上发生事故多的原因,总理分析道:“你们发生事故较多的原因,突出的是生产上破坏了规程制度 , 新工人技术不熟练,机械检修又不好。规程制度破了要恢复,并要在恢复中改进,要当机立断。”他又关切地说:“生产不安全,工人心里不踏实,这样搞生产不行。要把安全搞好,工人心情才舒畅,生产情绪才好。要在做好生产准备,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订出你们的计划,鼓足干劲去完成。搞好安全,得有一定的系数,但也不要太大。”


  座谈中,总理还特别关切地了解煤矿工人生活。他问:职工粮食够不够吃?副食品供应怎么样?井下工人能不能吃上热干粮、喝上开水?他特地问道: 矿工每月1斤酒、3斤豆能保证吗?局领导回答说基本上能保证,但有时供应不及时。总理强调指出:“无论如何也要保证。”他转身对石家庄地、市领导说:“井下工人上井后需要喝点酒,你们地方要好好解决。”地委第一书记康修民马上说:“我们千方百计保证好。”总理边听汇报,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着记录。


  时间到了中午。午饭按总理的一贯要求只做了简单的准备,总理吃了一小碗米饭和半块花卷。他边吃边说:“吃饭要讲实惠,不要搞花架子,要节约,不要弄鸡蛋,留下鸡蛋换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饭后,总理特地走到厨房,与做饭的大师傅们亲切握手。


  吃完午饭,总理没有休息,就驱车到井陉一矿视察。


  进入一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矗立的提升井架。总理走到大井提升口,站在井架旁,不时抬头看看飞转的天车,询问道:“大井的提升能力有多大 ? ”“提上的煤都运到哪里去了?”听罢介绍后,总理又走进为大井提供蒸汽的锅炉房。锅炉房中,老工人张根虎正在炉前忙碌地添煤烧火。总理走了过来,还未等张根虎擦去手中黑灰 , 总理已先紧紧握住他的手,亲切地询问张根虎的年龄、来矿时间、家庭生活情况、带没带徒弟等。当听到说没带徒弟,总理叮嘱道:“你工作有经验,最少应培养 3 个徒弟嘛!谁有个头痛脑热的,有人替班,也不耽误生产嘛!”


  看着炉中腾腾火焰,总理称赞说:“烧得不错嘛! ”这位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绞车房, 总理走到一台千匹马力的大型起动机旁仔细地看着,听介绍说这是台比利时的机器,总理说:“还让这些旧设备好好地为我们服务。”


  洗矿厂是矿上环境最差的工区。洗煤楼内煤粉飞扬,黑水四溅,可总理毫不顾忌这些,大步走了进去。在沉淀池前,观看了运转中的刮煤机,向洗煤工了解生产工艺和生产情况。总理看见旁边有一通往楼上的铁梯,就要蹬梯上楼。矿领导望着那又高又陡又滑的铁梯,劝总理不要上了。总理问:“上面有人吗?”回答说上面有工人。总理二话没说,随即抬脚蹬梯向楼上走去。在一台球磨机前,总理停下脚步,询问这台机器的名称、性能和功率,他问一旁操作的工人:“一小时能出多少煤?”一位老工人见到周总理非常激动,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总理您好!”总理亲切地同他谈起来,得知这位老工人在矿上干了40 年,总理鼓励他:“很好,你以后应多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培养接班人。”


  离开一矿前,总理问矿务局领导: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说吗?局领导反映说,职工吃菜有些紧张。总理当即指示石家庄市长马赋广想办法落实解决。


  下午3点,总理乘汽车来到临时停车点等候专列。趁等车的工夫,总理到附近麦地察看小麦,看到刚收割的麦地里有不少丢失的麦穗,便弯腰蹲在地上拣了起来,边拣边说:要拾净,要颗粒归仓。


  上车前,总理同送行的同志们紧紧握手,说:“你们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6月7日,周总理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工地。这天一大早, 总理草草吃完早饭, 便乘车驶向水库工地。


  岗南、黄壁庄水库位于石家庄西北部,都是国家重点项目。


  赶到岗南水库时,已是10点45分了。石家庄专区专员、滹沱河治理指挥部总指挥兼岗南水库工程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屏东、副总指挥王乃俊、副总工程师边崇岫以及 200 多名机关干部早已等候在院内欢迎周总理的到来。


  岗南水库位于滹沱河上游的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110华里。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它横穿冀中平原,经子牙河入渤海。历史上,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泥沙汹涌东下,沿河村庄被淹没甚至被冲毁,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1958 年,党和政府决定修建岗南水库,同年3月10日破土动工。听着汇报,总理对工程中主要问题常常追根问底,不弄清不放过。当他发现图表上只标明可灌溉土地几百万亩、可发电多少度、可解除多少面积水患,却没有标明因修水库要淹没多少村庄、多少土地 、搬迁多少人口时,就指着图表问:“灌溉面积是 800 万亩吗?”一个领导红着脸答道:“灌溉不到那么多,可以达到 560 万亩。”总理说:“能灌溉多少就说多少嘛 !”


  在平山县修建的岗南水库, 正好淹没西柏坡村。对于西柏坡的山山水水, 周总理是非常熟悉的, 对西柏坡人民, 周总理也有着深厚的感情。1948年春至1949年春,周总理曾在这里住了近一年时间,在这里他协助毛主席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运筹了新中国的建设蓝图。望着水库模型,周总理沉思片刻说:“岗南淹没的坡地多些,黄壁庄淹的多是平地,两座水库淹地损失是不小哇!粮食亩产,黄壁庄好的可达 600 斤,从西柏坡就可以看到滩地上的稻田……”


  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在一旁插话说:“这是平山的‘乌克兰’啊!”


  总理接下来说:“你们说灌溉面积就多说,说淹没损失就少说;对迁移多少村庄、人口一字不提,这是你们水利工作的一个缺点。修建这样的大型水库,下决心不容易,随便一说一看下不了决心,不能光说效益一面,不提损失一面。要经过计算比较,计算比较要树立对立面。”


  水电部副部长李葆华诚恳地点了点头,作了自我批评。


  在谈到移民工作时,周总理指出:“我们总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 但是对少数人的眼前利益也必须尽可能地照顾到。如遇到特大洪水,两大水库淹地十万多,迁移七八万人口,总要把这些人的生活安排好。现在小麦还没有收下来,要设想如果来了大水,库区群众生活怎样解决。要事先指定地点,哪些人暂时住在哪里,你们工程局的房子也可以住些人,临时度汛。但所有移民的房子要在明年基本盖好,这是移民最关心的。”


  周总理又说:“今年最高栏洪水位可达‘185’,这个高程以上的地可以种,争取秋收。不迁移的人也要给安排地种,什么高程可以种,什么高程要淹没,都要向群众讲清楚。”


  周总理非常关心水库的质量问题。当听到张屏东说水库目标是“百年设计,千年校核”时,总理说:“这里还有一个万一的问题,遇到万一怎么办?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决不能出半点差错。必须设想到最坏的环境,争取最好的结果。”


  谈到工程进度,张屏东说:经过几次发动,群众干劲非常大,每天大堤增高许多尺,还放了几颗 “卫星 ”。总理扭头问张屏东:“这些数字可靠吗?”


  张屏东回答:“ 可能有些水分。”


  总理严肃地说:“如今群众热情很高,要注意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但作为领导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11 点多钟,总理挥手说:“到大坝上去!”说罢,大步向大坝最高处攀登。


  6 月的水库工地,正是突击建拦洪大坝的关键时刻,水库的建设者们除民工外,还有机关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和部队官兵。只见工地上红旗招展,人来车往,15 万施工大军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大会战。工地上,机器轰鸣,民工们装土运石、拉车爬坡……上上下下忙成一片。看到周总理的到来,工地上顿时沸腾起来,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一个年轻的民工夏春生 , 稚气未脱干得正欢 , 引起了总理的注意。总理走过去拉住夏春生的手关切地问:“你多大岁数啦?”


  “17 岁。” 夏春生回答道。


  “唔 ! 这么年轻就来修水库,家里让你来吗?”


  “让来,修水库,家里当然让来!”


  “你们辛苦喽!”


  “为人民造福没说的!”夏春生干脆地说。


  “好!好!”周总理轻轻拍了拍夏春生的肩膀,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总理又和民工杨永根亲切地攀谈起来。他详细地问杨永根所在连有多少人,有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有什么困难等等。杨永根望着总理激动地表示,不修好水库绝不回家。总理赞许地紧握住他的手。


  在水库工地上 , 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工地领导把一位被誉为 “大车王”的劳动模范曹义勇介绍给总理。总理向他询问了每天的施工进度和生产情况,关切地问他们,分几班作业, 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粮食和蔬菜是不是够吃,劳动中情绪怎么样,家中生产和生活是否安排好了,是否有人照管,队里记工分多少,……曹义勇和几位民工一一回答了总理的提问。


  在工地,总理和各民工营的干部进行了座谈,详细了解了各营的组织编制、人数、工具等情况。得知工地实行两班作业,每天要在工地上劳动十多个小时,总理问工地领导为什么不改成三班作业,在水库工地劳动强度要比农村劳动高得多,星期天也不休息,短期突击一下还可以,长期下去是不行的,太疲劳,应改为三班嘛!


  当了解到某县民工团有2万多人,总理担忧地说:抽民工太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听说民工每人每天可吃到2斤粮食、半斤蔬菜,总理对工地领导强调,无论如何要保证吃饱才行!蔬菜不多,等老百姓收了麦子,组织附近农民多种一部分菜卖给你们,不是都合得来吗!对每个民工每天补助 4 角钱生活费一事,总理说:4角钱是少了点,除了吃就没什么了。最后,他特别问到民工最关心的是什么,听到反映民工最关心的夏、秋分配时,他问工地领导:“你们打算怎么解决?”工地领导和各民工营领导表示,保证给每个民工合理记工参加夏、秋分配,解除民工的顾虑。周总理听到这里,满意地点了点头。


  到中午了,总理在返回指挥部路上,看到食堂门口有两个民工在那里吃饭,便走了过去,问他们每天吃几顿饭,上下班怎样安排?能休息几个钟头……


  总理随后走进食堂看望了炊事员,向他们详细询问了食堂饭菜价钱多少,品种多少,问道:  “饼子多少钱一个?”“菜多少钱一份?”“炒一顿菜放多少油?”说着,他掰了一块刚出笼的饼子亲口尝了尝,满意地点了点头。


  总理吃饭时,已是下午 2 点多了。考虑到总理岁数大,视察累了,局领导就在总理的餐桌上摆了一盘炒鸡蛋。没想到总理见到炒鸡蛋 , 便严肃地对局领导说: “这是干什么?你们不知道我们还在还苏联的债吗?”


  张屏东说: “总理难得来我们这里一次,这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总理却说: “心意我领了,现在国家收购鸡蛋困难,完不成任务,我也不能吃鸡蛋。”就这样,这盘炒鸡蛋又原封不动地端了回去。


  午饭后,工程局领导打算让总理体息一下,为他安排好了休息的房间,总理却说:“不休息了,抓紧时间多看一些地方,现在就去黄壁庄水库吧! ”说着,起身向汽车走去。


  黄壁庄水库距岗南水库 60 华里,位于岗南水库下游,在石家庄、获鹿、平山交界处。1958 年 11 月开工后,由于机械工具较少,施工条件较差,有些地方工程质量不大合格。总理了解到这点,严肃地对张屏东和黄壁庄水库工程局党委书记崔民生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如果洪水把大坝冲垮了,比不修坝淹得更惨,危害更大。 到那时,你就不是 ‘屏东’而是‘平东’了,老崔你就不是‘崔民生’而是‘催民死’喽!”总理这番话如同重锤敲在大家心上,每个人都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谁也不说话了。停了少许 , 总理又引用《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恋爱的故事缓和一下气氛:“自古以来张崔两家关系特别密切,你们两家更要把关系搞好。不仅要管好水,还要用好水。使这两座姐妹水库发挥更大作用。”一席话又使大家笑了。张屏东和崔民生一致表示, 绝不辜负总理期望, 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向人民交出满意的工程。


  下午4 点左右,周总理结束了连续 6 个小时的视察。周总理对水库质量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建设者的极大关怀 , 以及他那谦虚高尚的情操却永远留在了每一个建设者的心中。


“应当设法改善工人的生产环境 ”


  6月8日上午9点,周总理在冶金部和石家庄市委领导陪同下来到了石家庄钢铁厂。


  在大炼钢铁的年代,石家庄钢铁厂边基建边投产,到 1959年6月,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建起了十几座高炉,而其余都是从简。围墙是铁丝网拉成,办公室也是由砖砌成、席棚搭顶的简陋平房。总理一进屋就四下打量着,高兴地说: “你们的办公室可符合艰苦奋斗的精神啊!先建炉子,后盖办公室,这也是先土后洋、由土到洋嘛!”市委领导向总理介绍了钢厂负责同志。


  厂领导向周总理汇报了钢厂的基本情况和生产情况。当时,石家庄钢厂有炼铁、炼焦、耐火材料、机修各分厂和 13座高炉,是全市炼铁大军的主力。


  从办公室出来,总理先向职工食堂走去。他说:“先看看你们的后勤部。”食堂里,炊事员们正忙碌着准备午饭,看到周总理到来都不禁喜出望外,纷纷放下手中的活站起身来。总理走到案桌前同大家打招呼。他关切地问到食堂饭菜的品种、粗粮能否细做等。总理说:“大家都辛苦了,大炼钢铁,同志们都流了汗,出了力。人是铁,饭是钢,‘钢铁元帅’要升帐,食堂工作要跟上。”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


  总理见案子上有一杆秤,便拿起来,亲自称了一个窝头,问炊事员一斤面能蒸几个窝头,见总理这样关心职工生活,炊事员们表示,一定要千方百计把伙食搞好,支援钢铁生产。周总理听后高兴地说:“好!好!”随后,他同炊事员合影。


  离开食堂,总理健步向生产现场走去。钢厂的 3 座 55立方和10座15、20 立方米的高炉一溜溜排开,风机“嗡嗡”地叫着,烟囱吐着浓烟,一派繁忙景象。总理边走边不停地向厂长和车间负责人了解生产情况,他问身边的炼铁车间主任张振欧:“你们车间有多少人?”张振欧回答:“有5000多人。”


  总理风趣地说:“好哇!比我们部队一个团人还多!搞工业也是打仗嘛。你呢,就是团指挥员。”


  6月的天气热得如同一个大烘炉。总理不顾天热,坚持一个车间一个车间亲自看一遍,党委书记李志递给总理一顶草帽,请总理戴上遮阳,可总理不戴,说:“大家都不热,就我怕热?”


  在4号炉前,总理与炉前工们一一握手,问他们的名字、岁数,亲切地招呼说:“同志们,辛苦了!”他向班长了解了本班生产情况,又冒高温登上炉台,兴致勃勃地看了高炉出铁的过程后,他问厂领导怎样才能提高产量。


  在烧结车间,总理详细了解烧结矿的质量,询问怎样解决品质杂、矿粉多的难题。在原料场,看到不少中学生和棉织厂女工都来支援钢铁生产,在那里帮助选矿和砸矿石。总理高兴地说:“呵,娘子军都上阵了。”看到女工们坐在砖头、矿石上干活,总理特意走过去嘱咐道:“要注意啊,不要着凉!”


  总理来到钢厂北侧的焦化分厂(即现在的石家庄焦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在焦炉旁,他弯腰捡起一块撒落在地上的焦炭,向身旁的厂领导了解质量情况。他抬起头,望着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神情严肃地说:“这烟可是个宝贝,里面东西可多啦!得搞一下综合利用。现在都白白浪费了,又对人体有害!”


  发展工业与治理污染、综合利用的问题,对许多领导来说是后来才认识到的,而周总理早在“大跃进”之初就注意到了。他曾多次提出这一问题。1958 年在基层视察时,他听到基层干部反映某些化工厂附近农作物严重减产时,就提出:领导生产的干部要学一点辩证法,要懂得自然界的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的矛盾。他还说:由于工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他大力提倡对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指出这不仅可以进行多种化工生产,而且可以防止环境污染,防止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这次在焦化厂视察,他再次提出了这一问题。


  焦化厂备煤车间,工人们在炽热阳光下赤膊挥锹装煤、拉车、运卸,挥汗如雨,腾起的煤灰落在身上黑乎乎的一片。看到这些,总理深有感触地对厂领导说:“这可是个笨重体力劳动啊!要想办法逐步采用机械化,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沉思了一下,他又说:“应当设法改善工人的生产环境。”


  正在干活的工人见到总理的到来,纷纷向总理鼓掌招手。总理边向工人招手,边对厂领导说:“不要惊动大家,影响生产。”


  已是中午11点钟了,总理又赶到石家庄动力机械厂,视察那里的钢铁生产。他没有在厂里的临时休息室休息,健步向炼铁、炼焦高炉走去。总理走在炉渣和碎石子铺成的土路上,步子迈得很快,边走边询问生产情况。动力厂炼焦分厂的“红旗二号”焦炉是在鞍钢焦化设计院技术人员帮助下建立的炼焦炉,结构比较先进,具有余热烘干、副产品回收等优点。来到“红旗二号”焦炉旁,正赶上出焦,在场的领导都劝总理不要看出焦了,可总理不肯离去,坚持在现场看。时至正午,头上太阳晒,身边焦炉烤,总理脸上渗着汗,专注地看着炉前工冒着灼热的火焰往外扒焦炭。他问身旁的冶金部副部长吕东:“你看怎么样?”吕东回答: “有问题, 这样太不安全。”总理又问:“全国有多少这样的焦炉?”“改造这样一个炉子要用多少钢材”,问得很细。他说: “应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看到焦炉不冒黑烟,总理说:“这个很好,焦化厂(钢厂)怎么老冒黑烟,应该让他们来看看!”


  上午的连续视察结束后,总理回到了住处。


  从6月5日到9日短短的5天中,周恩来总理连续视察了石家庄的工厂、农村、矿山、水库。炼铁炉旁、水库工地、麦场棉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那深入基层,体察下情,关心群众的工作作风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注:本文1997年曾刊载于《新华文摘》月刊。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审。编辑时有删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城市印记作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