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城市印记·城市荣光(十)
(邓小平总书记视察留营棉田 王凤年)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9-10-23 浏览量:
1958年,我在石家庄市郊区简良人民公社留营村下乡,主要抓棉花的科学种植。这里的棉田长势很好,引得不少人来参观。
这年9月里的一天,我们接到上级通知说,邓小平总书记要来留营大队视察棉花丰产田。我和市农林局技术干部杨炯奎同志以市委农村工作部驻村工作队的身份,偕同留营大队党支部书记梁喜禄、大队长王满红以及妇联主任袁风鸣、团支部书记王秀群、负责丰产棉田的生产队长梁套等,都以十分激动的心情一同来到村南马路——棉花丰产田地边迎候邓总书记。心里想,一定要好好看看当年率雄师过大江的名将。能遇到这个机会,也是一生的荣幸。
大家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远远望见一溜小轿车从东向西驶来,到棉花丰产田地边便缓缓停下。梁喜禄、王满红等大队干部急忙迎上前去。不一会儿,只见一位首长从一辆银灰色小轿车里走下来,因为从伟人像上我们早就熟悉了邓总书记的相貌,一下子就认出了邓总书记。总书记身着深灰色制服,满面笑容地向我们走来。陪同来的市委书记王力向总书记介绍说:“这是留营大队长王满红同志,植棉能手。”王满红谦虚地说:“王书记又夸奖我了,我一定好好干。”紧接着,王满红把身边的大队干部逐个进行了介绍。邓总书记同大家一一握手。王满红请邓总书记先进村休息一下,喝点茶水。
“不必了,不必了,先看看高产棉田吧。”邓总书记一边说一边拉住王满红的手,满面慈祥地看着他,高兴地说:“认得,认得,在北京棉花工作会议上,咱们见过面的。”
“见过见过。”王满红激动地说。
“今年你们的棉花搞好多斤(多少斤)?”邓总书记随后问道。王满红立即回答说:“高产棉田16亩,亩产籽棉保证1000斤,力争1500斤;大田棉花1250亩、亩产籽棉保证700斤,力争1000斤。”
邓总书记看了一下路边的棉田,对王满红说:“能收那么多,可就真不少了。”王满红肯定地点点头,说: “是啊,达到这个数,很不容易哩。”
人们陪同总书记走下马路,边谈边走,来到正在采摘二喷花的5亩高产田田头。正在摘棉花的十多个女社员一齐停下来,望着人群中这位中央来的领导。梁套向她们挥挥手,轻声说:“摘吧,摘吧,让总书记看看咱们是咋样干活的。”这时,邓总书记招呼正走进棉田里的王秀群说:“你们这块棉田有几多亩?每棵大约几多棉桃?”王秀群向总书记伸出五指说:“5亩。这是高产田,每棵棉花30多个棉桃。”在场的市委书记王力提出随意拣几株棉棵数一下,并让随行的人员及村干部亲自进棉田,每人数十棵。一会儿,有人报过数来:“10棵,350个棉桃。”紧接着连续报过来:“10棵,280个桃”。“10棵,260个桃”。“10棵,300个桃”。……总平均每10棵287个桃。总书记很高兴,说:“不少不少——还是实事求是好。”
为了预测高产田的棉花产量,有人提议现场过秤。市委领导同志和总书记商量了一下,总书记说:“自己动手才心里有数。”于是,随来的同志们也一起下田摘棉花。由于人多,不到两个小时,5亩棉花就摘完了。一过秤,总共1100多斤。
“一次摘这好多棉花,还能摘几次?”总书记问。
“还能摘五次。”王满红回答:“不过,最后两次也只能每次四五百斤。”总书记点了点头,满意地笑了。
随后,跟随来的《石家庄日报》《河北日报》的记者,给团支部书记王秀群在高产棉田里照了相(后来刊登在《河北画报》的封面上),丰产田的梁套队长忙着组织人装车往回拉棉花。大包大包白花花的棉花装了几辆大马车,一溜走在田间道上,那气派很是喜人。走到马路边,王满红赶着双套大马车同邓小平总书记合影。照相后,总书记与村干部一一握手,向来送行的群众频频挥手致意。而后乘车向市区驶去。
邓小平总书记这次视察,给广大群众、干部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人们切实感到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伟人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关怀,看问题一丝不苟、实事求是。而今天,邓总书记也正是以这种“求实”“求是”的作风,影响着全党、全国的优良作风。
注:本文选自原《石家庄市郊区文史资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