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石家庄城市印记·改革乐章(一)

石家庄曾经推动了中国的城市改革——“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报道的回忆 王文杰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9-11-15   浏览量:

  1984年11月以后的一段时间,石家庄市城市改革的经验惊动了中央高层领导,轰动了全中国。

  “爆发点”是我采写的一篇稿子——《内陆城市改革的一条路子——石家庄市城市改革的调查》。

  11月11日,中央领导同志对这篇内参稿件作了批示:“安志文同志:请打人了解一下,是否有新鲜经验?特别是所谓的‘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值得认真了解。”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批示:“请志文同志阅。具体内容尚不太了解,是否派人下去调查一下,请酌。”

  安志文批示:“启立同志请你们去了解一下。”

  石家庄市的改革经验惊动了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又是如此重视,接下来就是一阵子紧忙活。当时我是新华社河北分社驻唐秦记者站的记者,分社领导把我紧急召回石家庄,说要派我参加一个重要调查组。原来是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派出了专门调查组,调查石家庄市“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的经验,而且按他们的说法是上级要求一定要让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参加调查,并专门听记者的意见。在分社社长王钦等同志的陪同下,调查组在听完我的情况介绍后,他们很感慨地说了感想:记者对经济体制改革有研究,有见解。关于石家庄市综合改革的经验和成效,记者在报道中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实际上这不仅是石家庄市或者内陆城市,而是全中国城市改革的一条新路子,很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石家庄市创造了好经验,新华社记者及时报道也功不可没。

  《人民日报》刊载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就这样,由国家体改委调查组牵头,与河北省政府体改办、新华社记者即我本人,组成联合调查组。经过充分的调查,最后写出了《城市改革的一条新路子》的调查报告。按国家体改委调查组定的调子,以新华社内参为基础,框架基本不变,充实内容,提高层次——把“内陆城市”提升到“城市”即全国有普遍意义。调查报告于1984年12月3日完稿,署名是:国家体改委调查组、河北省人民政府体改办、新华社记者。后来作为国家体改委的文件下发全国各地。

  与此同时,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等中央机关都对石家庄市的改革经验及效果予以高度重视,并纷纷派出调查组总结石家庄市改革经验予以推广。

  1985年1月下旬,国家体改委在石家庄召开了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和22个试点城市领导出席的城市改革座谈会,正式推广石家庄市“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的经验。与会代表反响十分热烈,称赞石家庄市创造了好经验,名不虚传,值得学习。石家庄市也因此被国家体改委列为第11个全国改革试点城市,冠名为“自学成才”的改革样板城市。

  紧接着,国务院主要领导又点名要石家庄市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唱台戏”,石家庄又在这个会上介绍了经验。

  就这样,石家庄市“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的经验被推广到全中国。

  在国家体改委常务副主任贺光辉约见我谈话时,进一步肯定石家庄的经验很有普遍意义,为推动全国城市改革提供了一条稳妥可行的路子,做了一件大好事。他说,记者对这一经验概括提炼得好,报道及时,为搞好城市改革立了功。国家体改委如果评选改革先进模范时,提名第一个记者就是你。

  这篇稿件是第一篇,其实当时是连续发了三篇稿子,第二篇是反映政府部门如何适应这场改革的《石家庄市物价局进行综合改革的经验》,第三篇是《解决好几个重大关系,保证城市改革健康发展》。后两篇报道展示了石家庄市改革的整体面貌和总体经验,也都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委的重视。

  在报道石家庄市改革经验的前后,我还报道了石家庄市一批改革的先进典型,各级报纸刊物也纷纷来采写石家庄的经验和典型。这是石家庄改革的实际效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我采写的《石家庄市物资体制改革的经验》,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国家级攻坚项目”,先后发了5篇稿子,国家体改委常务副主任贺光辉发表署名文章作为“前言”推荐;《企业有了自主权,要为国家多贡献——市第一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搞承包的经验》(1985年大年初二《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位置刊登);《发展横向联合、创造满负荷工作法的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仅“满负荷工作法”的报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先后作了7次批示,其中两次是:1987年11月13日,在我采写的《一些理论工作者通过论证认为满负荷工作法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方法》一稿上批示:“吕东、张彦宁同志:承包制、厂内银行、满负荷工作法,如何兼容并蓄,相互补充,是重要课题,看来有必要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真正搞集约化经营的问题,系统地加以研究解决,请酌。”

  吕东批示:“彦宁同志:根据批示,我建议组织一个小组,包括研究室、企业局、体改局等。请你和绍华同志牵头研究这个问题。”

  该文说,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把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奋斗目标,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实行承包经营和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围绕“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时尽其效”这个核心,全面提高了企业素质。

  1988年1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又在国家经委《关于满负荷工作法和厂内银行座谈会的情况》上批示:“同意。满负荷法是第一次提出的,是一大发明,应当给予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发明者)以奖励,请经委宣布之!”

  满负荷工作法的报道由内参转为公开报道后,新华社发通稿,《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全文转发,众多新闻媒体予以重视和采访报道。张兴让也由此进入全国人代会的连续两届主席团成员。

  在石家庄市实施“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中,出现的和我所报道的其他被推广为全国、全省典型的不一一列举。总之,当时石家庄市的改革开放出现辉煌局面,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都感到振奋和鼓舞,从中看到石家庄的美好前景。

  反过头来,再说一下当时我采写石家庄市改革经验的背景情况。

  在1984年的7月份,我是新华社河北分社秦唐记者站的成员(1985年分社成立石家庄记者站,我被调任站长),利用分社集中整党、学习的空隙,对石家庄市的改革作了些调查研究,因为我一直跑工商企业和城市的报道,在石家庄市人头熟,朋友多,大家提供了很多线索和情况,给我的初步感觉是石家庄市的改革有声有色,已成“气候”,应该报道,不然就太可惜、太遗憾了。

  当时,我对全国城市改革的情况十分关注,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我把全国城市改革的形势格局从横向分了三大板块,一是经济特区,二是沿海改革开放城市,我当时就是侧重于报道秦皇岛——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前两个板块,中央都有相应的说法和政策。第三个板块是占全国最大比重的内陆城市,比如石家庄这类内陆城市的改革怎么搞,上面没有说法,下面也没有好的经验和借鉴目标。而当时石家庄的改革经验和效果,已说明具有先进性、新闻性和指导性。再从理论上进行深层次思考,石家庄市以搞活企业为中心进行“撞击反射式”综合配套改革,从马列主义的原理分析,实际上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关不适应的问题,而只有共产党才能掌握和利用这一规律,利用了生产力最活跃的细胞,即企业充分搞活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去撞击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症结,通过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企业搞活,“由小到大、由窄而宽、循序渐进、层层突破”,改革体系与改革体制相结合,完全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稳妥做法。因此,对于把石家庄市的改革用“撞击反射式”作概括,中共中央高层、权威部门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及经济界的高层专家们都进行过推敲,认为符合实际、生动形象,而且符合客观规律。

  另外,我也找过有关方面的自然科学专家研讨过“撞击反射式改革”的用语是否恰当,回答是社会科学借鉴自然科学的词语很多,比如城市辐射乡村:

  改革开放推动了石家庄城市的繁荣

  辐射本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不好的,有害的;二是好的。这里当然是指城市惠及乡村,不会有疑义。所以“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这个称谓一直被沿用下来。之所以说这些论证过程,一方面是说明石家庄市当年的改革为什么能站稳脚跟,取得骄人业绩并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另一方面,也是对一些事隔多年之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充当“事后诸葛亮”、放“马后炮”“说些闲言碎语风凉话”的人,给他们一个回答和提醒。总之,我发自内心地说,当年石家庄的改革经验和突出效果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共同创造的。我的报道只是如实反映情况,努力尽好一个新华社记者的职责而已。

  回想起来,当时采访的面很大,遍及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多位领导,市委、市政府的各个部、局、委、办、室的领导和同志,以及企业界领导、干部、职工和居民百姓,在此不一一列举。

  有几个重要环节涉及的人和事,有必要作些补充说明:

  1关于“撞击反射式”综合配套改革的提法确定过程。经过20多天的调查研究和思考,稿件已初步完成,我确定的提法就是“撞击反射式”综合配套改革。当时送审稿件是在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同志的办公室。贾然同志和市委秘书长王东进一起推敲稿件及各种提法,特别是“撞击反射式”,我说了采访过程,特别是企业界和有关部门的情况以及理论界的反映。我特别提出要有个概括的简炼的提法,即“撞击反射式”综合配套改革,行不行?

  贾然书记以很深沉而恳切的口气说,实话实说吧!我们是把搞活企业作为中心环节,最现实的是把企业承包即引进农村改革作为突破口,目的是搞活经济,把这些事情打成包,就像拿一块石头砸下去,砸到哪算哪,砸住谁算谁。企业的活力爆发出来后,不断遇到新问题,反馈回来,属于哪个部门的事哪个部门解决,市委、市政府做主。砸一下肯定不行,就再砸,反复砸,我们已经砸了三次了,解决了“三轮”问题,出台了三批政策性文件。当然事先也给各部门说好了,要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水溅到谁那儿,你要有回声,答复必须是促进企业搞活、发展有后劲。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而且承担责任,特别是我承担责任。这和你说的“撞击反射”是一个意思。王东进同志引用了一句民间谚语“屋漏在上,知者在下”,在计划体制下是上面说了算,现在搞改革让下面说了算,他们最清楚上面“哪块漏雨”,他们反映哪块漏就修堵哪块。称作“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应该说很贴切,符合石家庄实际。稿子的题目就这样确定下来。

  2随后我又去找王葆华市长征求意见。他说,叫“撞击反射式”综合配套改革很响亮,也符合实际情况。稿件的第一个小标题叫“改变旧观念”值得推敲,他一边抽烟、一边踱步,陷入深思,他说我们的实际情况不是改变旧观念,而是更新观念,也叫观念更新,才找到了我们自己的突破口。我们派出的考察团去过特区,到过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城市也跑了不少。人家的经验很好,但对我们来说,总觉得不太对劲,最后还是围绕几条大原则,比如发展生产力、搞活企业、发展经济等,抛弃旧的观念意识,才知道我们的路该怎么走。我一听就兴奋了,第一个小标题就叫“更新旧观念、选准突破口”,后来他又讲了物价改革、物资体制改革的问题,这为后两篇稿件奠定了基础。

  当时得知中共中央即将出台关于城市改革决定,最后和贾然书记敲定,等文件一发表就发稿,所以发稿时机选得也是比较合适的。据当时的可靠消息称,中央领导是连夜对稿件作出批示并传送的。国家经委主任吕东还问下属有关局室负责同志,石家庄这么好的改革经验,我们怎么就没有提交及时的信息呢?他在实地考察石家庄市改革情况时,特别对搞活企业的有关事宜非常重视,并专门安排时间约见了我。他说,你写了不少关于企业改革的报道,重要的我都看过,有的还作了批示,说明你很专注企业的情况。我说我是一个新华社的工业记者,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他说,这次不光是石家庄的经验重要,你的报道也非同小可,你可能不知道其中的有些情况,可以说是惊动中央啊!办了一件重要的好事情。谢谢你,谢谢新华社。以后有新的情况也可以提前给我们通个气。

  回顾这段经历,特别是市政协邀请我参加石家庄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座谈会,见到了一部分当年的老领导、老朋友,使我感慨万千,又仿佛回到当年充满激情的岁月,一个个亲切的面孔,一件件难忘的往事,那么多人给予我的那么多的支持和帮助,像放电影般浮现在我眼前。在此,我衷心感谢这篇短文中提到和未提到名字的领导、同志和朋友们。

  我衷心祝愿石家庄“三年大变样”,大家一年更比一年好!

  注:本文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石家庄改革开放三十年忆述》一书。作者曾任新华社河北分社社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城市印记作者:王文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