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城市印记·砥砺奋进(一)
半个多世纪的光荣与梦想——石家庄纺织工业的兴起和变迁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0-01-31 浏览量:
20世纪初叶,随着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相继开通,石家庄迎来了近代城市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到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这座近代兴起的城市,迎来了新生。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期间几家棉纺企业的落户,成为石家庄腾飞的又一次大转折。
位于和平东路北侧一带棉一到棉五几大棉纺厂,曾是石家庄的城市标志之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这里曾经见证了河北轻工业发展的奇迹,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与荣耀。其中,最早建成的国棉一厂,是石家庄棉纺企业“五朵金花”中最靓丽的一朵。
“一五”期间,纺织基地落户石家庄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这一时期,国家确定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包括纺织工业基地建设。
河北省是我国的一个老产棉区。新中国成立后,原棉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具有建立纺织基地的优势。因此,河北省政府和位于天津的华北纺织管理局先后组织专家在河北所辖各地选址。考察人员在考察水源、地质、气象、原料、交通、能源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确定在石家庄和邯郸两地建设纺织工业基地。
石家庄市由于交通便利,是全省的原棉集散地,纺织原料充足,在这里发展纺织工业,建立纺织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改善全国纺织工业布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53年4月30日,第一个新建纺织厂——石家庄第一棉纺织厂破土动工。经过一年的施工建设,1954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在石家庄和平路与建设北大街交叉口东北角,矗立起一座崭新的现代纺织企业。工人们奔走相告,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庆祝自己的新工厂——石家庄棉纺一厂正式投产。棉纺一厂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投产,仅用一年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是“一五”期间国家纺织企业建设高速度、高质量的一个典范。开工时,棉一有棉纺锭50560枚、织布机1584台,当年产纱16665件、布1821万米。由于建设质量好,生产正常,投资回收也比较快。
随后几年的日子里,棉二、棉三、棉四分别于1955年、1956年、1957年建成投产。与棉一类似,几大纺织企业投产后,基本上都是一年半左右实现的利税就可偿还国家的投资。至此,石家庄和平中路北侧,棉一至棉四与第一印染厂连成一线,被人们称为“四个闺女一个小子”。其中,石家庄第一印染厂在当时堪称全国规模最大的印染厂之一,产品不仅供应全国市场,甚至远销海外,很多国外市场也争相购买,多种产品曾荣获国家银牌。
各大纺织厂建成后,石家庄乃至河北省的棉纺工业由此肇基。与此同时,建设了一批生活设施。纺织厂厂区周边成为石家庄市规模最大的工业和生活聚集区。因此,至今人们还习惯把这一片统称为“纺织大院”。这里留存着城市几代人的回忆。作为石家庄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石家庄的纺织工业曾经在全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曾经见证了河北轻工业发展的奇迹,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与荣耀。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夕,纺织企业的生产计划均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的产品纱、布,也由国家统购统销。1990年,石家庄市国营纺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全市国营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合计为172612万元,在全国同行业中居第6位;利润总额合计20615万元,利税总额为29999万元,人均利税4282元,这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的第3位;销售利润率约10%,销售利税率为14.4%,这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第1位。1991年4月,石家庄纺织集团总公司成立,在成立大会上,莅会的纺织部副部长评价说: “多年来,纺织界人士认为,石家庄纺织工业具有重视基础管理、重视产品质量、重视经济效益的特点。就1990年全国纺织工业企业税利情况分析,石家庄二棉、四棉、三棉、一棉、化工化纤厂、五棉等6个企业都列入100家利税大户。”杜钰洲副部长的评价,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当时的总体状况。
追忆:自豪的纺织工人
棉一是石家庄纺织工业的一个缩影!
李淑英是棉一的退休职工。1958年,初中毕业、17岁的李淑英,经过体检、面试层层选拔,进厂成为细纱车间挡车工。能够被招进棉纺厂工作,在当时真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儿。从招工进厂,李淑英在棉一干了近40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成长为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回想当年厂里的繁荣景象,李淑英至今依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当年,这里可真是红火呀!”出门遇见熟人说起来,对方的反应几乎都一样:“纺织厂好呀,工资高!”当时,厂里一年四季都发工装,很多纺织工人下了班也穿着工装带着白帽子,出来进去倍儿神气!
李淑英说,厂里最红火的年景当数20世纪70—90年代,棉一厂的“含笑”牌“45×45涤富细布”和“42×42富棉细布”是两个拳头产品,曾经分别获国家银奖,是河北省首批出口免检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那时,厂里从日本、瑞士等引进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工人最多时达六七千人。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间里,工人们穿梭般地忙碌着。上下班时,厂内外人潮涌动,就像是赶庙会似的。
石家庄人找对象也一度推崇“女找棉纺厂”,谁家娶到一名纺织女工做媳妇,觉得很有面子。当时,驻石部队常与纺织厂举办联谊舞会,很多纺织女工找的对象都是军官帅小伙儿。
仅以1990年为例,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共有在职职工96260名,占全市45万职工的24.1%;纺织工业总产值318252万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上缴利润(所得税)7423万元,约占全市工业企业上缴利润的60%;外贸收购总值达115715万元,约占全市创汇总额的80%。
红火:工资曾比市长高
1953年,石家庄纺织工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由华北纺织管理局组织,共投资14000多万元筹建纺织大院(棉一至棉四和一印)。
现在石家庄工业企业的许多老人在谈到纺织厂的发展时,仍会感慨地提到当年几大棉纺厂的辉煌。纺织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国家安排就业、出口创汇、解决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得益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包料包销,国营棉纺厂进入了全面腾飞阶段。据棉一厂志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206万元。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利税总额6998万元,比上期增长66.38%。经过三年调整,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利税总额10413万元……第四个、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棉一经济效益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其中,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棉纺一厂创利税高达1.8亿元,是棉一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初,棉一进入新产品开发阶段。从1970年至1979年,平均每年开发并投产2至3个品种,先后生产了涤棉细布11个品种,涤富细布2个品种以及卡其、华达呢、三合一(涤纶、富棉、纯棉)平布等化纤混合纺织物和纯棉细纺、府绸等14个品种。至80年代,厂里从比利时引进了毕加诺喷气织机,先后开发并投产了宽幅、特宽幅的涤棉、涤富精纺系列产品和哔叽、卡其、精梳横贡缎等高档的纯棉织物。
据统计,从1954年到1983年,棉一共试制新产品、新品种170个,投产107个。1984年至1988年,每年新产品产量平均达到198.91万米,产品全部出口,至1988年,出口产品占总产值比重为88.41%。
1990年底,棉一拥有纱锭84900枚、织机2283台、气流纺纱机4台(640头),职工人数达6389人。主要产品有纯棉、涤棉、涤富、富棉4大类11个品种,均系出口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600万美元。其中富纤织物年产4000多万米,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企业红火,职工自然首先受益。20世纪70年代,棉一的工人最高每月工资65元。李淑英那时候年年都是厂先进,每月奖金都是一等奖,工资全发下来50多块钱,她感到非常知足。她回忆,一次去市里开会,一个市领导跟她们开玩笑说:“你们这些黄毛丫头凭啥呀,工资竟然比我们市长都高!”
现任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棉一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玉亭出生在一个纺织工人家庭。对于纺织工人曾有的优越感,他有着切身的体会。“20世纪50年代,我妈每月挣50多块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呢!”那时候机关里一个科长月工资才30多元,纺织工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那个年代,想进纺织厂当工人还要托人走后门。”同样是棉纺厂子弟的潘东巍,1989年通过招工进入棉一厂工作。当时刚刚高中毕业的他听说棉一马上要创国家一级企业了,立刻就报名参加了招工考试。记得那次计划招100人,结果三四百人报名参加考试。“那竞争真激烈,就和如今考公务员差不多!”
那时候在棉纺厂,房子、票子、医疗、教育等问题都由厂里一手包办了。职工进厂后就能分上宿舍,在厂医院看病基本免费。孩子生下来45天就放在厂托儿所,然后是幼儿园——子弟小学——初中——技校,如果愿意还可以顶替父辈进厂上班。
“规模鼎盛时期,厂托儿所阿姨就有七十多人,厂医院大夫也有七八十名,基本就是一个小社会!”周英凡感慨地回忆着。
石家庄作为一个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从筹建开始,就重视与生产配套的各种生活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福利设施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期及中期,随着棉六、棉五和“纺织大院”建设,各厂相继建成了职工生活区及其他福利设施。1955年,棉纺一厂等3个单位共建职工宿舍楼96栋,建平房188排。至1988年底,纺织公司所属的32个单位中,共建家属楼342栋,平房376排,宿舍占地总面积达87.9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09万平方米。建厂初期,各厂都相继建立了男女单身宿舍,有的企业还建有母子宿舍(或称孩妈宿舍)。为了解决下中班和上夜班职工距工厂路途远、女工上中夜班不方便等问题,一些单位还先后建成了供上中夜班的职工使用的夜班楼。在棉纺织一厂至四厂和第一印染厂5个企业生产区的对面,几个大型纺织企业的职工生活区也东西相连,至80年代末,各企业的职工宿舍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棉纺二厂的两座16层高的宿舍楼及一座25层职工宿舍楼,与16层的豪华酒店“国际大厦”遥遥相对,蔚为壮观。这里的纺织职工居民区,南侧紧接河北省博物院,逐渐成为石家庄人口稠密、繁华热闹、设施齐全的居民区之一。
难忘:引领城市时尚潮流
曾担任棉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的周英凡在棉纺一厂工作了整整40年,“1954年棉纺厂建成时我才5岁。那个时候,棉纺厂是石家庄的标志。”周英凡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石家庄棉纺厂一直是这个省会城市潮流的象征。“当年棉纺厂的工人有很多都是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过来的,他们把大都市的稀罕物件儿带到了石家庄,吃穿讲究,举止洋气,棉纺厂的工人一度成为石家庄最时髦的人。”
那些从上海、天津的大纺织厂调来的职工,都是技术骨干。大家既是同事又是邻里,不同的地域文化碰撞交融,给忙碌平淡的生活增色不少。“别的不说,就连食堂的饭菜都体现着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些老职工回忆说,天津人吃饭讲究,花样多,像皮皮虾、螃蟹之类在本地人食谱中难得一见的菜,当时市场上很少见,厂里食堂却经常能见到。渐渐地,就连卖鱼虾的小商贩也都知道纺织大院的人“好”这口儿。
印象最深刻的是,很多纺织女工衣着很时髦,头发烫着大花,身穿布拉吉(连衣裙)。在那个全国人民都是清一色“灰黑蓝”的年代里,她们走在街头,不啻是一道流动的风景。
周英凡自豪地掰着手指头历数起当年风靡一时的十几个职工兴趣协会:钓鱼协会、集邮协会、摄影协会、红杏文化社、羽毛球队、老年门球队、戏曲协会……棉一足球队曾经横扫石家庄所向无敌,厂里那时候开着大轿子车送职工出去参加钓鱼比赛……往事如烟,提起曾经的辉煌,周英凡的眼里闪烁着泪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职工们感慨地说,正是几个棉纺厂的崛起,使石家庄成了全国赫赫有名的纺织工业基地。
期盼:搬迁改造图复兴
走过40余年的发展历程,到1990年,石家庄市纺织工业职工达96260人,占全市45万职工的21.4%;纺织工业总产值318252万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上缴利润(所得税)7423万元,约占全市工业企业上缴利润的60%;外贸收购总值达115715万元,约占全市创汇总额的80%。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中占据的优势逐渐消退,由于改革滞后,国有纺织企业设备更新缓慢,管理制度落后,人员冗杂,出现了效益下滑的局面,与沿海地区的同行业拉开了距离。我国加入WTO后,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国有大厂在市场经济、WTO的冲击下,往日计划经济下的优势荡然无存,昔日的辉煌成了老职工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随着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国家不再负责包销棉纺产品,这给吃惯了“大锅饭”的纺织企业,终究没能走上真正的市场经济之路,埋下了衰落的伏笔。
就在这几十年里,国内曾经规模较大的纺织大市如上海、青岛、天津等地,有的彻底与纺织行业告别,有的转向生产高档面料,有的则专攻面料策划和设计。几乎所有仍在坚守的纺织企业,都朝着高附加值方向靠拢。随着民营经济迅速成长,纺织业竞争趋于激烈。石家庄的纺织行业水平和山东、浙江、江苏等先进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国际上,新兴纺织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纺织业发展迅猛,部分企业生产的纱的质量,有的已经超过中国。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背负着沉重包袱的国有大厂效益日渐下滑。曾几何时,蜚声海内外的石家庄纺织业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慢慢地淡出石家庄市支柱产业行列,纺织业从兴盛直至衰败,无不透露出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所带来的冲击。
2013年12月,常山股份搬迁项目正式启动。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公司利用五年时间打造一个全新的“常山纺织工业园”,分步将下属的棉一、棉二、棉三、棉四、棉五等5家分公司陆续搬迁至正定常山纺织工业园。2000年7月,由原石家庄棉一、棉二、棉三、棉四强强联合的常山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常山纺织工业园区建成投产以来,630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无梭织造生产线和15万锭纺纱生产线开足马力,实现了高附加值功能型产品的订单化生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山股份加快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在项目建设、多元化经营和员工队伍建设方面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7亿元,实现利润3.4亿元,实现利税4.4亿元,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历史有了生命就有了重量,生命有了历史就有了力量。曾经喧闹红火的纺织大院见证了石家庄纺织工业的奇迹,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数以万计的纺织女工在飞速运转的纺织机前勤勤恳恳、飞梭走线,用自己的青春和劳动创造了石家庄工业史上的奇迹,纺织行业更成为上个世纪中叶石家庄的创汇大户和经济创收的一面旗帜。
新时代、新格局、新观念,随着国际经济尤其是纺织业的缓慢复苏,国内棉纺织行业产业格局正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酝酿再次调整。人们期待石家庄纺织企业的昔日辉煌在新的产业变局中重现!
注:本文原题为《纺织大院的激情岁月》,原载于2013年3月27日《河北工人报》,作者为该报记者,编辑时有删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