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石家庄城市印记·砥砺奋进(三)

河北省省会迁入石家庄前后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0-02-14   浏览量:

自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成立,距今整整40年了。40年前河北省省会落户石家庄,不仅使河北省省会完成了第三次搬迁,而且使石家庄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会。


一张图纸,省会在石家庄着眼但没有落脚


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以后的建省创造了条件。随着冀中、冀南、冀东区的连片,华北局开始着手河北省的成立。1949年8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军区成立庆祝大会在保定举行。保定,历史上为保定府,清代曾是直隶省总督府所在地,是河北省的行政中心。1949年8月1日,河北省成立后,保定成了河北省的省会。但党中央的注意力转向石家庄,将河北省未来的省会考虑设在石家庄。


在中国革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国社会开始由连年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中国共产党开始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工作重点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随着1947年11月石家庄的解放,其政治地位迅速提升,特别是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以后,石家庄成为党中央由陕北转移到华北的落脚地、解放战争的指挥地和重要后勤支援地,又成为新中国蓝图的筹划地和中央人民政府雏形的形成地以及城市管理和政策实施的试验地和中共全面执政的开启地。因此,石家庄不仅是当时华北的行政中心城市,而且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由于石家庄重要历史地位和对革命的巨大贡献,铸成了自己特有的形象和定位,反过来又给它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前进动力,加之其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物产,使石家庄作为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1952年9月、10月和1954年1月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向华北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请示中认为:河北省自建省以来,省会就设于保定市,该市虽经几年来的恢复与发展,但由于建设工业的条件缺乏,将来也很少可能成为工业城市。而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有计划建设时期,省的领导重心必须转向城市特别是转向工业城市。省会设于保定,实难适应新的领导任务。我省石家庄市,地处平汉、正太两铁路干线的交点,工业比较发达,也将是全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且为军事要地,在国家建设发展中,该市势必成为全省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便于领导工业推动全省建设工作,特呈请将省会迁往石家庄市。同时提出:省会搬迁,势必要新建房舍,而石家庄是新兴城市,住房缺乏,所以要进行建设。按省级党政机关编制3800人(时实有3745人)计,需建房115950平方米,投资1522.55亿元(旧币)。为不影响国家预算,资金可从年税收超额留成中解决,并采取逐年建设的方法,到1957年正式建成。1954年,经华北局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同意河北省省会由保定搬迁至石家庄。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吹响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军号,我国开始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石家庄被列为国家重点城市之一。据此,国家批准了石家庄市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1955—1957年)。1954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迅速展开,石家庄一方面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全国医药、棉纺工业基地进行重点建设,一方面作为省会城市建设的规划图得到国务院审核批准。在国家批准的规划中,明确铁路以西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即石家庄市的政治中心;铁路以东(长安区一带)为省政治中心,现今省博物馆至科技大厦一带北起中山路(当时称长安路)南至裕华路,东起东大街,西至西大街之间属范村的一块菜地被列为省府建设用地。由北至南依次为省府大厦、省工会、省团委。裕华路则是规划中的省府路。为此,河北省成立了省会迁移筹建委员会,石家庄市成立了省会迁建办公室。1956年,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省政法干校、河北省工业干部管理学校先后从保定迁来,建立于裕华路两侧。河北医学院等院校也从保定迁至石家庄。


但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1955年8月,省委多次研究,为贯彻中央“厉行全面节约,反对一切浪费”,集中一切力量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精神,决定:河北省省会暂缓迁建石家庄。


1958年2月6日,为适应河北和天津两个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业和农业的密切配合和发展,并为便利国家行政工作的进行,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七十次会议决议:将现在直辖市天津市改为省辖市,归河北省领导。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天津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


天津是华北的经济中心,是华北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也是传统的工业基地和出海港口,天津与河北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历史的渊源。对省会迁往天津一事,中共河北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进行多次论证。认为:有天津这样一个大工业城市作为依托大有好处。没有省级大城市的依靠是很困难的;“农业跃进,工业也要跃进,省会搬到天津,工农业可以更好地同时并举。” 就省会搬迁,河北省成立了省会搬迁委员会,对搬迁的各项工作和事宜做了筹备和安排。


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的决议。4月19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在保定联合举办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告别晚会。省委书记林铁代表省委、省人委和省直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向保定市、保定地区人民在省会驻保定期间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保定人民继续鼓足干劲儿,为建设社会主义繁荣的保定而奋斗。


省会迁至天津以后,省委、省人委在利华大楼和国民饭店办公。各厅局分布于尖山道、营口道、马场道、睦南道、滨江道。其中交通厅在滨江道;商业厅、供销社在凤凰道;物价局在营口道。1960年省直在黑牛城一带盖起了宿舍和省医院。但八年以后,省会又搬回保定。


一场“文革”,使省会落户石家庄


从1964年开始,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不断升级和扩大,并把侵略矛头指向我国;同时,中苏关系恶化,战争危险加剧。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鉴于天津市地处沿海,是国防第一线,一旦打起仗来,天津有可能成为主战场,这样不利于省委、省人委更好地掌握全局,指挥作战。对此,河北省委决定将省会迁回保定,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面向农村,尽快把粮食生产搞上去,以便于执行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此时的中国,经过三年调整,国民经济刚刚实现了全面好转,全国上下正在根据毛泽东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意气风发地建设社会主义。省会再次搬迁带有这一时期的时代色彩。1966年1月25日,河北省委决定将省委、省人委及所属机关由天津迁回保定市和京汉铁路一线。制定的搬迁原则是:大分散,小集中, 省委的几个部,省人委的几个委、办,省军区搬回保定市;部分厅局搬到保定周围各县;部分搬到所属基层事业单位,这是为了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前线,实行精简,改进领导,促进省直机关进一步实行革命化,使省委机关扎扎实实领导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1966年4月24日,省委发出通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省会由天津迁至保定市。通知指出,现省会搬迁工作已基本就绪,省委、省人委5月1日起在保定市办公。4月28日,河北省省直机关及河北大学等事业单位开始搬迁。同年5月,省委、省人委和省直机关及河北大学等事业单位陆续搬回保定。但保定实际只是省委、省人委所在地,并不成为真正意义的省会。省直各单位分散于保定周遍20多个县中。其中省教育厅在定兴县,省交通厅在安新县,省卫生厅在高碑店,省商业厅、省供销社在定县,省水利厅在安国县,省粮食厅在徐水县,省直属机关在任丘县。甚至有的远在张家口和邯郸。1967年1月,天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此时,全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文革”方兴乍起,外地红卫兵和省直及保定市造反组织相互串联,掀起揪斗和造反浪潮,保定大乱。1967年“一月风暴”中,红卫兵和造反组织联合夺了省委、省人委及省直机关大权,以后又各派纷争,武斗兴起连绵不绝,矛盾激化,社会秩序混乱,直至成了河北和全国的“重灾区”。相反,石家庄则相对稳定,工农业生产一直稳定有增,为支援京津作出了贡献。在各省陆续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情况下,1968年1月16日至28日,受中央委托,北京军区在京举办学习班和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会议。会议结束当天,郑维山、李雪峰联名签发致毛泽东及党中央的《北京军区关于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石家庄市的‘文化大革命’走在了全省前头,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议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石家庄。1月29日中发〔68〕2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准成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并同意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石家庄。


一个批示,河北省省会落地生根


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石家庄市东方红体育场(即现石家庄市裕彤体育场)举行,成立大会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


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地位于维明路南头原华北警校和石家庄市六中院内。省革委最初本着“精兵简政”的原则,未恢复原有的机构,工作机构仅设有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办事组、保卫组、秘书组。以后的几年,随着机构不断完善,省直各职能部门,各厅、局逐渐恢复成立。省直各单位陆续迁至石家庄市内各区。其中1970年省军区搬到原河北省委党校和原石家庄地委、石家庄专署旧址;《河北日报》社搬到原河北省粮校原址;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河北省京剧团、河北省歌舞剧院搬到原河北省政法干校旧址。原先被规划为建设省府大厦的一块菜地,周围盖起了宿舍楼房,但这一地方一直保留了14年。直到1968年夏,在这块地方建起了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后更名为河北省展览馆、河北省博物馆),以后,又陆续建起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省科技馆、河北科技大厦。1970年5月,中共河北省委恢复建立,省革委改变了原来 “一元化”的领导职能,仅作为河北省行政领导机构。


但省会的位置并未就此落地生根。有的领导考虑省会还是设在保定为好。1970年9月19日,毛泽东路过石家庄,找省革委主任李雪峰、刘子厚谈话,谈话间毛泽东问道,河北省省会设在石家庄好还是设在保定或天津好。李雪峰出于战备考虑,说还是在这里好。毛泽东说:这里离太行山近,太行山很深。毛泽东还是看好省会在石家庄。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被揭露后,1971年1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华北会议进行批陈整风。在这次会上,江青点了李雪峰的名,并说李雪峰把河北省省会从保定搬到石家庄是个阴谋。出于这种情况,1月22日,省革委主任刘子厚向中央请示,认为河北省省会还是搬回保定好。但第二天,周总理批示:河北省省会不要再迁。至此,河北省省会才一锤定音,落地生根,一直在石家庄至今。


河北省省会几度搬迁,在全国来说是十分罕见的,除河南省等个别省份新中国初进行省会搬迁外,没有河北省这一情况。河北省会几度搬迁,使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每一次省会搬迁后,都要重起炉灶,另行开张,重新进行建设。但省会迁石,毕竟结束了河北省省会动荡不定的状况,而且省会石家庄的稳定,也形成了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了全省各方面事业的迅速发展。


省会迁石后,使河北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实现新的转移,并随着河北省行政中心的转移,增加了石家庄的经济活力、发展动力以及人脉气息,带来了石家庄市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特别是城市地位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扩大和完善。随着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作为河北省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渐形成,发展成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城市功能由过去轻纺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向全面综合性发展,并迈向现代化的大都市。到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39.5万,其中市区人口231.3万。2005年,石家庄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居第10位;人均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居第21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居第14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居第8位;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第13位。作为全国粮、菜、肉、蛋、果的主要产区之一,石家庄的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2005年生产规模居全国36个重点城市第一位。城市建设不断发展,2006年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


注:本文原载于《党史博采》2008年第2期。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城市印记作者:张建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