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石家庄城市印记·砥砺奋进(四)

简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始建和改扩建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0-02-21   浏览量: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西路343号,坐北朝南,占地21万平方米。陵园内安葬着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大夫,“民族英雄”马本斋,“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著名烈士,是我国兴建早、规模大、建筑规格高的著名烈士陵园,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第一批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宣部等七部委命名的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教育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从始建至今,经历了多次改扩建。


1948年秋,朱德总司令从西柏坡来石家庄视察,在市长柯庆施、市委书记毛铎陪同下走到朝阳路(今中山西路)胜利公园(由原日本神社忠魂塔改造的)时,提出要拆掉这个公园,“建设成我们的革命烈士陵园”。根据朱德总司令的指示,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开始酝酿在该园址修建烈士陵园。1949年3月,经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张南生、政治部副主任蔡树藩、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朱良才等反复研究,以军区政治部名义,呈文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薄一波政委,请求在石家庄修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50年3月,华北军区批准在石家庄修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并拨发工程款200万公斤小米(折合旧人民币25.8亿元)。同年5月,华北军区与石家庄市政府组建了由14人组成的华北军区石家庄烈士陵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华北军区政治部部长林捷彪为主任,石家庄市委书记毛铎为副主任,石家庄建设局局长王子兴、总工程师邬天柱具体负责陵园设计、施工等事宜,经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张开济等同志审定后施工。华北军区提出:必须改变原有日本建筑物的风格,使其表现出陵园的政治气氛;依据庄严、肃穆、大方而节约的原则,对园内原有建筑物进行改建利用。当月,陵园建设工程动工。经过3年多紧张施工,1953年6月基本竣工。1954年8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国家内务部、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党政机关代表参加了落成典礼。


新建成的陵园布局严整、庄严肃穆、面南开门。陵园内建有大理石喷水池一座、铜制群像3座、石质灵堂,在灵堂北侧向东西扩展筑有土葬墓地,墓地东端横轴线上筑有停棺改敛室一座。


陵园大门由花岗岩和青石混合砌成,门壁居中,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门壁东西两侧建有两座铁门,寓意万古千秋。进入大门,为一周长69米圆形喷水池,由一个石雕主喷和四个石雕副喷构成,象征新民主主义国家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构成;主喷周边饰以常青棕榈叶浮雕,水从五朵石雕莲花中喷向高空,既象征着先烈精神如同泉水,永远浇灌祖国大地,又以绵延不断水击玉石声,象征国家永远繁荣昌盛;喷水池后面为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墓、白求恩纪念馆及柯棣华墓。


陵园西北部建有烈士碑亭一座,由原日本神社慰灵塔改建而成。因该建筑石质坚硬,为避免浪费,最初仅把“慰灵塔”三字除掉,改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52年将原塔拆除,改建为碑亭。该碑亭高10米,径宽9米,顶部呈弧形。碑亭有六颗水磨石柱环抱一大型汉白玉石碑,碑正面镌刻着中共中央华北局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两侧分别镌刻着华北行政委员会和华北军区的题词。与碑亭对称,东侧建有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纪念馆门旁墙壁上镌嵌着中共中央华北局撰写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记》。馆内分为三个部分,中间为序幕厅,有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聂荣臻的题词。东西两侧为纪念厅,陈展着安葬在陵园20余位著名烈士的遗像及其英雄事迹。


喷水池北侧有一铜像群,1952年7月安立。中央主群像由3名解放军战士组成,一名军旗手,两名护旗手,高举军旗,目视前方;在花岗岩像座前装饰有“参军”“支前”两块汉白玉浮雕。主群像左右的两座群像,分别表现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冲锋陷阵、协同作战主题。此铜像群由宋泊、蒋兆和、徐沛贞、王之英、张松鹤、温庭宽等名家共同塑造,因需铜量较大,而铜在当时又属紧缺物资,朱德总司令批示从军械库调出了20吨铜制炮弹壳。


铜像群北侧有灵堂、烈士纪念堂及烈士墓区。灵堂中央用凹龛手法布置国徽及军旗,灵堂正中安放一大型汉白玉砌成的卧碑,长2.7米,宽1.4米,高0.38米,碑上镌刻着毛泽东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字高0.45米,宽0.3米,阴刻镏金。卧碑顶端上方汉白玉石阶上镶嵌一个金色铜铸花环。灵堂室内四周墙壁上镶嵌有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撰写的八幅汉白玉金字石碑;烈士纪念堂建于1979年,1982年7月落成。占地面积1547平方米,由三个展厅组成。中厅为“烈士纪念厅”。1986年新建烈士遗像陈列室,陈列了战争年代牺牲、安葬在陵园的245位烈士的遗像和简历。左厅为“革命文物馆”,右厅为骨灰安放室。1994年后,中厅改建成“晋察冀革命纪念馆”,左厅改为烈士遗像陈列室;烈士墓坐落在陵园的后部,由东西两个墓区、三幢中心碑(装饰碑)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烈士墓规格大体一致,均为花岗岩墓身、汉白玉碑,同时打破传统前碑后冢的格式,采取后面树碑、墓顶建池。


土葬烈士墓区北侧建有董振堂、赵博生烈士纪念碑亭,1977年落成。董振堂汉白玉碑体正面刻有“董振堂同志纪念碑”,背面刻有董振堂生平事迹;赵博生汉白玉碑体正面刻有“赵博生同志纪念碑”,背面刻有赵博生生平事迹。


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5年3月,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对陵园进行大规模新建和扩建,此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建设。工程自1995年12月26日施工,历时522天,1997年7月1日竣工。新建了烈士纪念碑、广场、革命文物展厅、影视厅等建筑,重建了铭碑堂,改造了园林、道路、广场等设施。


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原喷水池旧址,碑体高2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浅灰色花岗岩贴面,碑体四面均由题词和浮雕组成。正面是毛泽东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下面浮雕为地雷战、地道战、水上游击战的画面;碑东侧是邓小平的题词:“继承先烈遗志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奋斗”,下面浮雕为1947年11月6日至1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石家庄的战斗场面;碑西面是江泽民的题词:“学先烈精神创中华伟业”,下面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浮雕;碑阴为省委、省政府撰写的碑文,下面的浮雕为白求恩和柯棣华大夫在晋察冀边区救治伤员的情景。下部基座呈坡形,坡面由黑色磨光花岗岩砌成,沿八组台阶可拾级而上。基座上方的四角各建有一剁斧石饰面的大型火炬台模型。纪念碑四周建有四个半圆形火炬池,整个碑群建筑雄伟、明快,涵盖了烈士陵园的纪念特点与内涵,象征着烈士精神永盛不衰。纪念碑下是一个面积为63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靠近纪念碑的中心地带由灰色花岗岩铺就,外围为水泥地面。广场前方正中立有不锈钢旗杆,悬挂着五星红旗。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大型喷水池。纪念碑北侧建有董振堂、赵博生、周建屏、李力、常德善、王远音、李永安、王先臣、周文彬、马本斋共10位烈士半身铜像,1998年建成。这10位革命烈士的铜像与主群雕形成颇具规模的雕塑群。


铭碑堂坐落在纪念碑北侧,是在灵堂基础上扩建而成的。1986年11月,拆除原灵堂内烈士遗像、骨灰盒架,恢复灵堂原貌。因堂内主要设置卧碑和领导人题词的石碑,并以此铭志,故称“铭碑堂”,由杨成武将军题写堂名。1996年又在原址上落地重建。重建后的铭碑堂比原堂扩大一倍,建筑面积达630平方米。正面以落地玻璃窗装饰,堂内正中墙壁上镌刻着安放在陵园内248位革命烈士的英名。东西两侧墙壁上镶嵌14块汉白玉石碑,镌刻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


1995年5月,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国家教委、国家文物局、民政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9年5月又一次对陵园进行大规模改造,同年9月29日竣工,重修了纪念碑,扩建了纪念碑广场,广场两侧新建两组大型雕塑。重修后的纪念碑碑高25.19米,碑身底座高5.735米,碑身底部每块汉白玉浮雕变为1.5米高,3米长,浮雕两侧又增添了1.5米长,1.35米高的花环,纪念碑平台由一层改为两层,围以汉白玉栏杆,立体感增强。纪念碑广场由原来41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多平方米。大门与广场直接相连,使纪念广场主题更加鲜明、内涵更丰富、视野更开阔。纪念广场东西两侧新建了两座大型雕塑,雕塑坐北朝南,整体长7.5米,宽3.2米,高9.1米,底座材质为水泥浇筑,外挂灰色花岗岩。东侧雕塑为解放战争题材,共有四个人物造型。中间为左手向前挥动、右手高举手枪指挥冲锋的指挥员,其余三个造型是三名战士:一为吹响冲锋号的战士,另一名战士手握冲锋枪目视前方、俯身冲锋,再一位战士紧随其后、手握手榴弹匍匐前进。这座雕塑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西侧雕塑是抗日战争题材,由四名奋勇杀敌的八路军战士组成。一名战士右手高举大刀挺立中央,向敌人怒吼着,两侧各拥立着一名紧握钢枪的战士,还有一名战士身背大刀,手握长枪紧随其后。这座雕塑象征着八路军将士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011年陵园启动了第三次大规模改建工程,新建、改建了白求恩纪念园、柯棣华纪念园、武器陈列广场、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烈士墓区等。2011年2月在原晋察冀革命纪念馆基础上改建成为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纪念馆一楼两侧为烈士、老红军骨灰安放室,中间大厅和二层为综合展厅。该馆高20.5米,总面积5450平方米。纪念馆大门为庄重朴实的四扇对开铜门,门扇上的造型从上至下依次为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大门正上方是“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九个大字。馆名上方是大型锻铜党旗和“1919-1949”数字造型。纪念馆正面两侧外墙腰线上是两幅长19米、宽2.4米的锻铜浮雕,展示了1919-1949年在华北大地上发生的五四运动、开滦工人大罢工、卢沟桥事变、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地雷战、地道战、水上游击队、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性场景。纪念馆内设“红色太行英雄河北”大型主题展览。


2011年7月,将铭碑堂拆除,改建成音乐喷泉广场,喷泉广场直径36米。池底造型是世界地图,喷泉水柱最高达40米,能变换7种色彩,配合雄壮激昂的红色经典乐曲和夜间色彩变幻的灯光效果,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从中感受先烈们的浩然正气和革命历程的艰辛曲折。音乐广场周边是革命浮雕矮墙,四个角是高大铜铸火炬,象征革命圣火永不熄灭。音乐喷泉北面广场是2012年9月新开辟的武器广场。广场中间是1辆59式主战坦克,两侧分别为2门122毫米榴弹炮、2门37毫米高射炮。



陵园安葬着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主义战士,构成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最显著的特色。建园初期即建有白求恩墓、柯棣华墓,此后对白求恩墓等相关纪念建筑进行了多次迁建、扩建。1959年2月下旬,重修白求恩、柯棣华墓,墓体由原来的平头形改为半球形水泥结构,墓前各立汉白玉石碑,正面分别刻有“白求恩大夫之墓”“柯棣华大夫之墓”;增建墓基,并在墓基上新建爱德华博士纪念碑;墓基后面建有高大十字花砖墙。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白求恩墓和柯棣华墓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将砖砌白求恩墓基和四周的混凝土护栏全部更换为花岗岩。


白求恩墓安葬着白求恩遗骨,位于喷水池西侧一片圆形空地上。空地中央建有灵台一座,白求恩墓位于灵台之后,坐西朝东,花岗岩墓身,墓后树汉白玉碑,碑文用中英文刻着白求恩的名字和生平。1959年6月,周恩来总理到石家庄视察时,在参谒白求恩墓和柯棣华墓后指示:白求恩墓体后十字花砖墙图案与墓体风格不协调,应进行调整。9月,改造工程完工,改十字花砖墙为水刷石面砖墙。1965年,在白求恩墓体两侧修建138.6米长的画廊,以图片形式展示白求恩事迹。1970年6月,为迎接加拿大首届正式友好访华团来石访问,将柯棣华墓与爱德华纪念碑迁至喷水池东侧,与白求恩墓遥相对应,并将白求恩墓体迁至墓基中央,同时按比例扩大了墓体与基座。墓体沿用圆顶方座样式,基座改为长3.1米,宽2.3米,下半部基座高0.65米,上半部墓高为1.4米,半球形墓顶改为汉白玉砌成,墓体底座北侧刻有白求恩生平简介,南侧刻有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一段文字:“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1970年7月,在白求恩墓前广场中央,塑立一尊白水泥质白求恩全身雕像,高3米,其底座高1.73米,宽3.17米,以花岗岩砌就。底座正面刻有“诺尔曼·白求恩”字样。


白求恩纪念馆始建于1970年,历时2年建成,坐北朝南,占地1280平方米。纪念馆由中厅、白求恩事迹陈列、印度援华医疗队事迹陈列的三个厅组成。纪念馆的正上方悬挂着聂荣臻题写的“白求恩 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馆名。中厅正面矗立着彭真题词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模范”牌坊,东厅陈列白求恩的生平事迹,西厅是革命文物和历史图片。1988年9月,用汉白玉重塑白求恩雕像,底座正面增加了白求恩英文名字及生卒年月。1988年新建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展出内容再现了印度援华医疗队五位大夫在华工作、生活的历程。


经过扩建,墓地变成了纪念园。2014年3月完成白求恩纪念园改建工程。广场上刻着一枚枚极具民族象征的枫叶地雕,为白求恩大夫营造了一个回归家园、落叶归根的环境。墓体后方为白求恩故乡——加拿大国家文化主题壁雕,景墙主题材料选用花岗岩饰面,庄重简洁。两侧副景墙以深灰色花岗岩做底面,雕刻纪念性图片和文字,记录白求恩大夫的个人经历、在华事迹及国际友人访华活动等。在纪念园周围种植北美红枫、五角枫等彩叶树木,既丰富了园区树木的品种,又烘托了纪念园庄严肃穆之感。


柯棣华墓位于东部,与白求恩墓遥遥相望。1971年在柯棣华墓基两侧续建展线为42.35米长的画廊,展出柯棣华生平事迹照片。1979年11月,在柯棣华墓前广场中央塑高2.7米的柯棣华全身白水泥像,并砌花岗岩石台基,高1米。1982年,为纪念柯棣华逝世40周年,将柯棣华墓基四周混凝土栏杆改为花岗岩,墓两侧画廊加长3.85米。1987年10月,在柯棣华墓北侧修建巴苏华医生纪念碑。2013年开始对柯棣华纪念园进行改造,2014年3月完工,雕像前方广场上刻有一枚硕大的莲花地雕,广场两侧立体花坛及辅助空间以“十”字形道路进行分割,形成具有印度园林特色的“十”字形花园。墓体后方为主题背景墙,背景墙主体材料选用花岗岩饰面,主景墙为印度文化主题壁雕,两侧副景墙以深灰色花岗岩做底面,雕刻着印度援华医疗队五位成员的照片、柯棣华在华事迹和纪念性文字。


注:作者系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文博研究馆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城市印记作者:娄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