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石家庄城市印记·改革乐章(八)

“解大胆”在获鹿县改革二三事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0-01-03   浏览量:

1981年,解青林由石家庄地区行署农业局调任获鹿县县委书记。解青林在获鹿期间,大胆推动改革开放,先后在城镇建设、发展私营经济、壮大县域经济等方面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改革措施,受到了中共河北省委的肯定,《人民日报》称其为“解大胆”,1984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党员。本文仅撷取他改革创新的几件事作一简单介绍。


敢破禁区的“解大胆”


解青林,1928年生人,原籍河北省冀州市。曾任中共冀县县委委员、常委、石家庄地区水利局农田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办公室生产组长,农业局副局长、局长、书记,1981年担任中共获鹿县委书记,后任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93年12月离休。1998年8月去世。


1981年秋,解青林同志担任获鹿县委书记的时候,全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当时,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僵化体制的束缚,还存在许多阻碍生产力发展、限制农民发家致富的禁区。当地老百姓自古“质厚少文,务在农桑,工多朴拙,不务奇巧”,习惯了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种几块地瓜自己吃,种点棉花自己织的日子。由于受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解青林感到,要改革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要解放思想就必须冲破各种禁区,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找到一条发展农村经济、富民强县、壮大县域经济的路子。


为了寻找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上任伊始,解青林到各个乡镇进行调查研究。在桥门沟村,他发现这里荒山秃岭,村民房屋破旧,老百姓衣衫褴褛,一群没穿衣服的小孩跑来跑去看热闹。村支书一脸愁苦无奈地向他介绍说,全村80户人家居然有50个光棍,而这些孩子就是未来的光棍。解青林在仔细了解后发现,这里有丰富的石材资源可以开发,他建议村支书组织石匠加工石头卖出去换钱。但村支书却连连表示,怕被打成搞资本主义的典型。解青林亲眼看到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割资本主义尾巴把老百姓都割怕了的情景,被深深触动了,老百姓穷到这种地步,仍被条条框框束缚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离开桥门沟村,解青林来到了条件较好的铜冶镇,这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绵延不断的太行山,中部是富饶的丘陵地区,东部为平原,条件十分优越,但是这里的人们只知道土里刨食,一年辛辛苦苦地干下来,人均收入才100多元,少的只有80多元,人均口粮只有400斤。


在铜冶镇,他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天早晨,他散步来到一个炸油条的摊点前,见小夫妻俩边炸边卖,一个老人拉风箱。便问道:“你们是一家人吧?”女主人不知道他是县委书记,神秘地说:“拉风箱的老头儿是从集上找来的,每天两元钱,还管一顿油条吃。”末了又说,“你可不能对外讲哟,人家会说我们剥削。”解青林笑着点点头,离开了。一路上,他心里在翻腾:为什么不能允许有技术的带没技术的?为什么办好事还怕别人戳脊梁?禁区不破经济难活,解青林决定在铜冶搞发展多种经营的试点。回到县里,他召集县委和有关同志就这个问题反复讨论研究,会上,他说:“禁得多不合国情,管得死不符民意,要富民必须排卡除障!”县委作出决定:冲破禁区、致力富民。


铜冶镇有一个机制砖厂,职工大多是乡镇领导干部的亲属,老百姓说他们是“工作不想干,企业摊上混碗饭”。解青林决定从这里开刀,进行改革。他提出“承包必须组阁”,经理、业务员、工人由承包者自己招聘。在他的支持下,6个人承包了砖厂,原来出工不出力的干部家属被辞退。被辞退的人骂解青林“不用正经人,净用捣蛋鬼,不办正经事”。但是解青林不理会这些说法,他果断提出在全县1563个乡镇企业全部实行“谁承包谁组阁”的承包制度。在解青林的主持下,获鹿县制定出台了《现行政策百允许》,以承包组阁为突破口,打开了私人开业、收徒招工、聘请技师、资金入股、长途贩运、集体经商、开设集市、层层承包、转包土地和综合贸易十大禁区,采取各种方式为农民致富和发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十大禁区打破后,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使用权转让还是一个禁区。寺家庄乡东营西街,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土地闲置的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这个村10户农民联合企业,统一办工厂、统一耕种土地,仅一年时间便致富了。解青林以这一典型为例,提出鼓励农民自愿向种田能手转让土地,组织联合体,乡村成立土地转让公司,办家庭农场等措施,逐步把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


十项禁区打开后,全县的经济开始呈现生机。当时中央还没有这方面的明文规定,不少干部看不准,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抵制。一个乡(公社)书记找到解青林说:“你这样干太危险了,闹不好要犯错误。”一个村干部干脆说:“这个县委书记公开支持发家致富,不像共产党的干部。”解青林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带领群众劳动致富。如果这些错了,我愿承担责任。”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全县的“两户一体”迅速发展起来。到1984年4月,私人开业发展到1.6万多户,专业户重点户2万多户,联合体1840个,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


由于他敢闯敢干,受到群众的赞赏和上级领导的重视,也吸引了中央媒体的注意。198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解大胆》的通讯,并配发了短评,称:“解青林是名副其实的‘解大胆’,突出表现为县委在他的主持下,早在1981年就作出了致力富民、冲破禁区的规定并在全县组织实施。冲破一道道禁区,冒着风险大胆干尤其难能可贵。”


鼓励发展私营经济


20世纪80年代,农民搞个体经营还有许多禁区,解青林从支持私营经济入手,支持、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农民获得收益,从此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铜冶镇岭底村农民张同罗,在县委、县政府决定开放十项禁区后,1982年自筹资金3.9万元,招收70名工人开办了一个大理石料加工厂,当年就盈利4万多元。有人开始看不惯了,说他是剥削,他感到压力很大。解青林了解这个情况后,鼓励他打消顾虑,扩大生产。在解青林的鼓励下,张同罗投入资金开办石料加工厂,还与省建二公司联营办起了汽车修理厂,1983年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1984年春,又在铜冶镇开办了一个拥有流动资金20万元的贸易公司,解青林为这个公司题名为“同乐贸易公司”。公司有了名号,张同罗成了海内外知名的大理石料大王。


获鹿县城关镇是人口聚集区,历史上地少人多矛盾比较突出。为解决群众致富问题,解青林给镇领导出主意,鼓励他们筹建一座集体、个人投资的跨行业综合商场,发展商品流通。对此,人们议论纷纷,镇领导也有顾虑。解青林鼓励他们大胆干,“出了事情我负责,有什么困难我解决。”在他的支持下,不到一年时间,一座由群众集资10万元,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3层商业大楼在国营商场对面拔地而起。1983年国庆节,商场开业,解青林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前往祝贺,路上他的心脏病复发,用过急救药后继续赶往商业大楼。他不顾身体虚弱,发表讲话说: “你们的路走得对,符合党的政策,国家集体个人可以一起上!你们有点竞争好,有竞争才能有发展。”由于实行了入股带人,经济效益同工作人员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开业第一个季度营业额就达到9万元。


为了发展县域经济,获鹿在1982年就根据本县实际,首先将基础较强的乡镇企业全部承包,创造出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兴工惠农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经验。


鼓励农民集资入股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调动了农民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性。随着各种新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问题又突出出来。为突破农民办实业资金短缺的瓶颈,解青林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他发现,由于农村金融不发达,许多资金分散在农民手里,想开办企业的人,却缺乏资金,而当时由于种种限制,银行也不给贷款。为此,解青林大胆提出采取集资入股的办法,按照股份制的模式,鼓励农民集资入股。他主导先从铜冶镇试点,按照入股自愿,不能转让,保本保息,每100元为一股,年息6厘,年终盈利后再提取10%作为股金分红的办法实行了集资入股。


解青林这一举措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表示反对。为了统一思想认识,取得领导班子成员的支持,解青林一面组织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在理论上找依据,一面派出金融调查组,到各个乡镇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全县农民在信用社存款4470万元,在县银行存款3000万元,手中还有1000多万元。他认为,这些钱放在老百姓手里,不会产生效益,而工厂、企业、技术人员、想办实业的农民需要这些钱,成立一个集资公司,把他们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其后,获鹿县在许多乡镇进行了农民集资入股分红试点。故城乡93户农民集资9.3万元与政府合办铸钢厂,当年实现利润9万元;铜冶镇羊角庄村40户农民集资成立织绳厂,每人入股400元,当年全部获得分红;寺庄百货商场,采取入股带人的办法,集资两万多元,为25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集资入股是可行的。解青林再一次召开常委会,讨论建立集资有限公司议题。在会议上他讲道:“我们所要成立的实业集资有限公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股份经济形式,它同银行储蓄相比,简化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利用率,打破了大锅饭,使资金与效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越密切,生产者的积极性越高,因此股份制符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实业集资有限公司符合获鹿的实际。”经过讨论,解青林的方案终于获得了通过。


1984年4月1日,实业集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初,由于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尚未消除,许多农民采取怀疑和观望态度。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解青林带头拿出1000元入股,并声明不分红。看到解书记带了头,人们打消了顾虑,纷纷入股集资。


获鹿县成立实业集资有限公司的举措引起了震动,也引起了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注意。1984年8月31日,农业银行总行派出调查组来获鹿县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解青林从获鹿县的实际、金融理论、集资产生的效益等方面回答了调查组的疑问,他以铜冶造纸厂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这个造纸厂每个职工入股2700元,一年分红利567元,229名职工入股10万多元,每百元分股金21元;企业年产值120万元,利润18万元。经过调查,总行认为“社会上群众入股办实业是可以试行的,你们的集资形式在全国还是第一家,是大胆改革”。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亲笔致信,认为这是大胆的改革,对他们的举动表示支持。


实业集资有限公司的成立,为乡镇一级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河乡大华淀粉厂因缺少资金购买原材料,生产受到影响,集资公司给他们提供流动资金5万元,解决了该厂燃眉之急,该企业生产迅速发展,年利润达到3000万元。集资公司的业务还很快向外扩展,吸引了山东、山西等地的人们来集资入股,业务也扩展到省外。黑龙江某县一个沥青厂扩大再生产缺少资金,经商定,集资公司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借给该厂35万元,这个厂给集资公司提供3500吨沥青来偿还借款。


从公司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县共集资4000多万元,分红456万元,入股带人的926万元,农民联营的1370多万元,供销社、信用社扩股244万元。公司放款525万元,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由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到1983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545元,1984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00元,城关镇达到了1000元,高于石家庄市职工、郊区农民的收入。但却有人向中央写信,告解青林谎报、吹牛、欺骗中央、骗取信任,是假、大、空。1984年11月9日,中央办公厅将举报信批转河北省委调查,河北省委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1984年12月25日,一份“关于获鹿县谎报人均收入等问题的调查报告”送到了中央办公厅,报告中提到“我们通过典型调查、重点抽查、普遍联查等形式,其结论:不但没有浮夸,而且高于545元。”中央领导就此作出的批示是“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任何时候都可以站得住脚。”


解青林在获鹿采取的各项改革措施及其效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层领导的赞赏。《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解青林的事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领导也多次到获鹿视察。1984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中国农业银行领导在河北省副省长李锋、石家庄市长王葆华的陪同下视察了获鹿县,视察后,对获鹿县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0月15日,为起草中央1号文件,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也专门到获鹿县开展调研。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印发。文件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十大政策,其中对乡镇企业实行信贷和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放活农村金融政策、提高资金融通效益等规定,部分吸收了获鹿的经验。


注:本文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石家庄改革三十年忆述》一书。整理者曾任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城市印记作者:段文整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