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石家庄城市印记·砥砺奋进(七)

我所参加的治水改水工程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0-03-13   浏览量:

我叫庞荣昌,生于1943年,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至今,几十年来致力于石家庄城市建设,应该说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现在很多往事已在记忆中变得模糊,唯有近20年来跟水打交道的这段经历却一直难以忘怀。一些老同事聚在一起时常打趣儿:“老庞是先顾腚(治污水),再顾嘴(饮用水),眼睛一瞪全是水(景观水)。”“谁让人家姓庞呢,这叫广开龙脉,与水结缘。”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可细想起来,自己这后半生还真是跟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0年至今,我先后担任过桥西污水处理厂、地表水厂、民心河、滹沱河太平河等工程的现场总指挥,想想看,哪些工程不跟水沾边儿呢?思来想去,就把自己在这段治水经历中印象深刻且感触良多的事儿整理出来,也算是对自己的工作有个交代吧。


这几十个亿投得值


上岁数的人都知道,过去我们石家庄地下水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随着地下水资源日益匮乏,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家庄已经成为全国10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这十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几十亿元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下大力治理水环境,包括污水处理、引水入市、水体景观等等。现在我们一些家庭用的自来水就是从岗南、黄壁庄水库引下来、经过处理后的地表水,整个引水工程耗资6.75个亿。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近60公里长的民心河以及沿线22座公园,建设投资十几个亿,目前在建的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的投资概算更是达到了14.6亿元。在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里,不仅能保证市民喝上安全的生活饮用水,而且还建设了大面积的滨河景观,让广大市民有一个休闲放松、度假游乐的良好去处,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我认为,政府这几十个亿花得值。


民心河的变迁


石家庄刚解放时,城区面积很小,所谓的城市水系是由东、南、西、北四条明渠组成的。分别称为东明渠、元南明渠、西明渠和石津灌渠,除石津灌渠属农业灌溉水渠外,其他三条明渠主要用于沿线各村的雨水排放,后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增长,工矿企业的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也都排入到了渠内,使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根据统计,每天仅向东明渠排放的污水就达50万吨,百米之外就能闻到污水的恶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我市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1997年在旧明渠的位置上修建了民心河,才使得城市水系真正地还清于民。毫不夸张地说,民心河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石家庄的形象,改变了石家庄人的生活,其规模和意义不亚于50年代北京对龙须沟的改造。


治水经历中的几个第一


第一个引进外资修建的污水处理厂。1990年,我国首次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筹建8座污水处理厂,桥西污水处理厂便是其中之一。


该厂1990年11月27日正式签约,是8座污水厂中签约最晚的一个,但经过3年的紧张建设,于1993年9月28日投产,成为最先投入运行的污水厂。


市民第一次喝上纯净的地表水。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需求,减轻地下水供水压力,1994年利用澳大利亚政府贷款投资6.5亿元建设日产30万吨的地表水厂,从岗南、黄壁庄水库引水入市,通过净化处理送到千家万户。这项后来荣获了建设部鲁班奖的工程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大功告成,而且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将原设计日产30万吨提升至日产40万吨,并赶在1996年8月大洪水到来之前正式投入了运行。这事儿说起来还颇有些戏剧性,由于当时汊河河道狭窄淤积,行洪不畅,大洪水过来后,造成市区北部地下水源地被淹,导致自来水井难以正常运转,而地表水厂的启用则有效化解了居民用水困难。


第一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工程。民心河的建成通水,让石家庄这座内陆城市顿时有了灵气,空气变得清新起来,也为不同层次的老百姓提供了惬意、畅朗的公共空间,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好氛围。为此,这项工程荣获了国家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奖,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市获得的国家最高环境奖。在此后的2006年,由我参与指挥的太平河综合整治工程又一次荣获了该奖项。人的一生能两次获得国家最高奖,确实感到很自豪。


第一次举办国际雕塑艺术大赛。民心河建成后,为展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于2000年成功举办了首届石家庄国际雕塑艺术大赛,这是我市有史以来举办的第一项国际艺术赛事,共有来自国内及法国、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巴西、韩国等7个国家的40余名雕塑家参加,大赛历时两个月,雕塑家们创作出了60余件艺术作品。在首届成功的基础上,2001年又举办了第二届,这些风格各异的高水平雕塑点缀在民心河畔和市区主要街心花园,成为城市的靓丽一景。


第一次举办国际性水上项目比赛。2005年10月4日,蓄水后的太平河隆重举办了清华VS剑桥中英名校国际赛艇对抗赛,这是我市第一次举办国际性水上运动比赛。这项赛事吸引了30万省会市民现场观看,近3公里的河道两岸人头攒动,锣鼓声、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河北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报道。赛后,清华大学赛艇队教练对太平河的宽度和水质都赞叹不已,认为其大大优于两校以往在北京昆玉河的比赛环境。


第一座渣土堆山工程。2008年,随着“三年大变样”战略的全面推进,全市范围内兴起了利用拆迁遗留的建筑渣土堆山造景的热潮。这种既保护环境又可造景之举,其实早在2003年就在太平河整治工程中实施了。当时我们主要针对原太平河两岸堆积着的300多万方建筑垃圾以及部分河道弃土,在经过省地勘院环评论证和地质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了在方圆200亩范围内进行基础防渗处理,建筑渣土分批清运、分层碾压,外裹2.5米—3.0米种植土,沉积2—3年使山体稳定后实施绿化的设计方案。工程于2004年开工,计划2008年底前完成山体植被覆盖及相关设施的建设。


功劳与荣誉


“治水多年甘与苦,功过自由后人评”,这些年的治水经历,各种酸甜苦辣都品尝过。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并且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建设部劳动模范、省市级劳动模范、石家庄市首届感动省城十大人物……每当上级领导和国内外来宾来我市参观视察时,市领导总是先把我引荐给客人:“这是我们石家庄的治水功臣。”


面对这些荣誉和赞誉,我的内心既自豪又惭愧。能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勤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正是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才造就了这么多的民心工程,这些决策者们才是城市建设的最大功臣。同时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有广大市民群众对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热情支持。我记得在修建民心河的时候,很多市民以实际行动自发地为工程建设作贡献,有的小学生把自己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捐给了工程建设,一些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也拿出来支持工程建设,还有一些热心市民自发报名参加民心河两岸的植树绿化活动。民心河建成后,很多市民利用节假日有组织地清理岸边垃圾,尽力去维护公共设施的环境卫生。建设中的滹沱河生态工程也同样得到了市民的关注和支持,省市机关连续三年在滹沱河和太平河组织义务植树活动,2005年植树节的时候,太平河组织了一次由普通市民自愿报名的义务植树活动。当时我在现场看到,有1000多人参加植树,很多是全家出动,其中有年过70的爷爷奶奶领着孙子孙女,有夫妇俩带着孩子,有在校的大中专学生,还有几十个在石家庄就读的藏族学生,场面非常感人。我要说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已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它已经深深植入到了每个百姓心中。


2008年,我市围绕三年大变样目标,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城市综合整治热潮,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石家庄会更加和谐美好。


注:本文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石家庄改革开放三十年忆述》一书。作者系我市治水工程专家,省市劳动模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城市印记作者:庞荣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