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石家庄城市印记·砥砺奋进(八)

见证南三条市场的发展变迁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0-03-20   浏览量:

我叫金芳龙,浙江义乌人,现为石家庄市芳龙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南三条市场经营了20多年,见证了南三条市场起步、发展和壮大的历史。根据个人经历及所见、所闻,将南三条市场的发展变迁情况略述如下。


马路市场时期(1980年—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从大学毕业,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满怀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热情。我的家乡浙江义乌当时是鞋带、拉链等小商品的生产地,听老乡说北方有一座城市叫作石家庄,有中国南北大动脉的京广铁路干线,在此与石太、石德铁路交会,京深高速公路贯通南北,北连京津经济区,辐射中原、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交通十分便利,货物流通快捷,交易量相对比较大。因此,于当年向父母筹款5万元,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石家庄,在当时的天桥市场摆地摊做起了生意。初到时,天桥市场只有50来户商户,其中30来户商户来自义乌、温州等地,主要经营鞋带、拉链等小商品。另外20余户来自河北省周边地区,主要经营花生、瓜子、干鲜果品等商品。我经营不到一年时间,竟收入了几万元。自此,下定决心要在石家庄干一番事业。


1987年下半年,从天桥地摊市场搬入南三条胡同,支起钢丝床做起生意,经营商品也由小商品转为袜子,主要业务以批发为主。那个时候,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市场越来越繁荣,南三条经营户数量猛增至2000多户。


1989年,根据南三条市场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的需要,原桥东区委、区政府通过政府出资、商户集资等办法,建起了南三条小商品大厅,为固定、敞开式的两层营业大厅,有柜台2200多个。大厅建成时,南三条市场已形成正东路、胜利路、向阳路3处露天经营场所。1992年,我从胜利路露天市场搬入南三条大厅经营,在一楼、二楼均有摊位,当时的摊位长1.5米,高0.9米。大厅的经营环境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同时也结束了被称为“马路天使”的时代。从那以后,南三条市场完成了由马路天桥市场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变迁,成为“全国十大集贸市场”之一,市场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声名远扬,为以后的突飞猛进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个初级专业市场时期(1993年—1997年)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党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出台和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市场具有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南三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从1993年至1997年是生意最红火、商品最好卖的时期,根本压不住货,各种商品都能较快流通,资金回笼也很快。但是商品质量和档次都比较低,价格十分便宜。


1993年,根据市场需要,我由销售袜子转行做内衣生意,从广州等南方城市进货,年销售额达到几百万元。由于经常到南方开放较早的城市进货,接触到各类丰富的信息,使我的思想观念超前发展,意识到要想把事业做大,实现长久发展,必须走品牌经营之路。于是从1997年起,逐步淘汰质次、价低的“三无”产品,转为代理销售“红豆”“苹果”等国产品牌。此后,我在南三条市场的事业开始步入正轨。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南三条市场商品结构单一、经营场所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购买欲望、消费品种数量的不断丰富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此时,正逢企业改制时期,南三条大厅周边不少企业看到了商机,地区运输公司、第三印染厂、住宅建设公司及石铁机务段等单位纷纷将自身厂房、场地改建成市场,形成了向阳路鞋市、正东路食品、阜康路针纺、胜利路五金电料等多个初级专业市场,加快了南三条市场扩建的步伐。


到1997年,南三条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已形成东起平安大街、西至胜利大街、南起中山路、北至栗胜路,覆盖正东街、阜康路、向阳路、胜利路及十余条街巷的大型批发市场,完成了由单一经营场所到若干个专业市场的第二次变迁,翻开了南三条市场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大规模开发改造时期(1998年—2003年)


从1998年开始,原桥东区委、区政府开始对市场进行整体规划,并开始实施南三条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第二年,打通了贯穿市场南北的主要道路大经北街,随后几年,对向阳路、正东路、阜康路相继进行了拓宽改造,市场道路交通状况日趋完善。在南三条市场经营的老商户最有感触,市场过去那种路难行、人拥挤、晴天土、雨天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几年间,太和日化城、金正商贸广场、东方文化商品市场、四海五金电料城、金茂箱包城、万客乐大酒店、新源发商贸城、五金城、太和文化礼品城、国鑫箱包城等一座座现代化商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个时期,市场的管理体制也发生改变,工商部门退出市场管理,成立了南三条市场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对市场进行统一管理。


2000年,我开始与“花花公子”“梦特娇”“金利来”等国际品牌商谈代理事宜,那时南三条市场正处于开发改造初期,市场道路狭窄、破损,经营场所陈旧,国际品牌经销商不愿与我合作,害怕损坏品牌形象。在我从南三条市场以外一个较好的地段租赁了办公和展示场所后,才拿到品牌商品代理权。2002年,我搬入了新建成的新源发商贸城,当时的新源发商贸城为5层建筑,建有与楼层同高的巨大天井,灿烂的阳光透过顶部的采光玻璃直射底层,整个商城显得十分通透明亮,各楼层之间由自动扶梯相连,商铺井然有序、通道相互交错,走廊里设置了舒适的长椅、咨询台等配套服务设施。想起以前,感到现在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开始积极主动找我谈合作。不仅我是这样,南三条市场不少经营户都有这样的感受。


1998年到2003年间,我的销售额每年以5至6倍的速度递增。经过改造的南三条市场硬件设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行市发展迅速,商品发展到针织、百货、食品、日化、五金、鞋类、箱包、玩具、工艺饰品、文化用品、电子产品、图书音像等十二大行市,上百万个花色品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商品海洋。南三条市场也初步完成了由简易、低档的大棚式集贸市场向现代化大型专业商城的变迁。2002年,南三条市场还被评为全国工业品市场第二名。


市场稳步发展时期(2004年—2008年)


2004年,河北省周边不少地区都在大张旗鼓地建设市场,无论我们这些经营户,还是南三条市场管理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也迫使我们认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南三条市场管委会连续几年在市场开展了“市场管理年”“市场形象年”“综合整治年”活动,对市场的经营秩序、车辆交通、消防安全、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地整治,对大经街、阜康路等市场主干道进行整修改造,市场外部环境和形象有了较大地改观。与此同时,我们经营户的经营理念也随着市场发展要求和外部环境而改变,经营品牌商品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总经销、总代理纷纷在市场安家落户。2005年,南三条市场被评为“中国品牌市场基地”,新源发商城与太和文化礼品城、华北鞋城共同被评为“中国品牌市场”。


我的事业随着南三条市场的发展壮大而日益兴盛。2007年,我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亿元,公司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以南三条市场为基地,进军连锁、房地产、路桥、投资等多个产业,现在山东、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已有2000余家连锁店。在未来五年,我还计划将公司进一步做大,争取上市经营。


在南三条市场成长的近30年间,我从5万元起家,资产翻了几百倍,达到上亿规模,事业稳步发展,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也见证了南三条市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我相信,南三条市场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注:本文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石家庄改革开放三十年忆述》一书。作者时任芳龙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原桥东区政协委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城市印记作者:金芳龙口述陈娜韩萌整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