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毗卢寺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0-07-31 浏览量:
毗卢寺在我市郊区杜北公社上京村东,距市中心十二公里,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献记载"毗卢寺在府城西南,唐天宝中建"。府城即指真定府。据现存重修碑文和后殿供桌前文字记载,该寺在宋宣和二年〔1120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承安二年【1197 年〕、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洪武、永乐、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年均曾重修。明弘治八年(1495年〕进行了一次"革故更新"的彻底重修,奠定了寺院的规模,当时,寺地三十余亩。直至一九四八年该村土改时毗卢寺一直是一座前有天王殿,前殿(释迦殿)、后殿(主殿,供奉毗卢蔗那佛,简称毗卢佛一尊,故该寺称为毗卢寺。毗卢庶那为印地语,意为光明普照),钟、鼓二亭、禅堂,后殿西侧有方丈院,周有围墙,是一座完整的佛教寺院。当时该村土改小组(组长洪波现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严格遵照中共中央制订的《土地法大纲》中"名胜古迹应妥善保护"的政策规定,很好地保护了毗卢寺。五十年代后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先后拆除了天玉殿和钟、鼓亭等建筑,围墙也被拆除。现在该寺仅幸存前、后二殿。一九五八年修建石岗公路加宽石津渠时占寺地十二亩。现该寺尚存保护范围十八亩地。
该寺前、后两殿共保存有壁画贰佰贰拾平方米。前殿四壁壁画损毁严重,均为佛教故事题材的壁画,中塑释迦牟尼像,两旁的阿难、迦叶塑像是前几年恢复补塑的,后为悬塑的假山,观世音、文殊、普贤菩萨坐像,假山上有楼阁亭台,姿态各异的罗汉,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前几年将残缺、损毁的塑像进行了修整。后殿四壁共保存有壹佰贰拾平方米精美的壁画,共绘有大小伍佰多个各式人物,以现存壁画题记共计壹佰贰拾贰组。四壁的壁画共分为三层,大小错落,层次分明。各组之间用云气分隔,组成一幅和谐完美的艺术整体。东壁绘有南极长生大帝、浮〔扶〕桑大帝、玄天上帝〔真武〕、五方五帝〔东、西、南、北中为五方〕、清源妙道真君、四值功曹〔时、日、月、年值班的神〕、六甲将军、十代名医、鬼子母等共壹佰参拾多身,共三十组。西壁给有崇宁护国真君〔三国名将关羽宋徽宗时封为护国真君〕、天蓬大师、北极紫微大帝,六丁神女,伏羲女娲神农等一百三十三身,共三十组。北壁绘有玉皇大帝、四大天王、十大明王菩萨、十六高僧、十二元辰等,共一百二十四身,共分三十六组。南壁共有二十六组,绘有一百二十六身,有引路王菩萨、往右忠臣良将,往左九流百家、街市、城隍、五道土地、往古贤妇烈女等。四壁所绘各式各样的佛教、道教、儒教、天神地祇,人间仙境,人物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临摹壁画于1982年到北京展览,得到外国朋友的高度赞扬。
就题材内容来看,正如马克思所讲的,宗教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是封建统治前提为了维护统治,愚弄,麻痹人民的工具,无疑是封建性的糟粕;就艺术而论,则这四壁以朱实红、石绿为主色的壁画,无疑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精华,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今天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进行宗教史、美术史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其历史、艺术价值是应当给以肯定的。
毗卢寺后殿前后有弘治、嘉靖、万历年重修碑八通,是研究该寺历史沿革的重要实物资料。后殿月台上的两株古柏,经历数百年,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也应悉心保护。
前殿〔释迦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有卷棚、悬山顶。后殿建在高一米的月台上,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前后有抱厦、平面呈十字形,俗称五花人角殿。前、后两殿的梁架、转角结构,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梁架多取材自然弯曲的原材,稍加修整既行使用。两殿殿顶的脊饰都是明代重修时铺饰的。根据重修碑的记载和壁画的风格特征,后殿四壁的壁画时代当在元末明初,抱厦两侧的十六树观壁画是明代所绘,前殿壁画风格和后殿抱厦两侧相仿,内容为佛教太子出家故事,也是明代所绘。从年代来看,毗卢寺后殿四壁壁画晚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元代壁画,早于北京西郊石景山区建于明正统四年的法海寺明代壁画。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专家对该寺壁画,也都给予很高评价,并建议加强保护。路易·艾黎、马海德、日本长野市代表团,以及我国著名画家华君武、潘洁滋、黄胃,故宫博物院付院长杨伯达,中央美院教师陆鸿年、王定理等同志都极为称赞这一艺术遗产。为了宣传毗卢寺壁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底拍摄了影色纪录片(1982年"祖国新貌"23号)。今年年底,市文物保管所和河北美术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的《毗卢寺壁画》即将出版。
市政府决定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毗卢寺的保护和管理,并逐步创造开放条件,为丰富我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