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掠夺石家庄地区棉花的情况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0-11-06 浏览量:
在1937年以前,石家庄地区就盛产棉花。当时大部分棉田栽培本地棉花(即中国小棵棉,还有小面积的鸡爪棉、紫花棉)。以后由国外引进了新品种美洲的托宇棉和斯字棉。这时植棉面积有所增加,当时就在华北地区建立了棉花生产管理机构,于北京设“华北棉产改进会总会“,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产棉地区相应建立了地区分会,如河北有石门分会。在各县设立办事处,如正定县就有华北棉产改进会正定县办事处,并建立棉花试验场、种籽田等……那时就是通过该会引进了斯字棉和托字棉种,在种籽田培育了新品种,在各县产棉区推广生产。
华北棉产改进会石门分会当时在石门市新华路东头路南(新华路小学一带)。
在1938年至1943年日伪时期,仍沿用“华北棉产改进会石门分会“的各称,管理着各县办事处事宜。最初,日本人没有直接插手该会的业务,该会业务仍是推广棉田,贷放棉籽,贷放棉药等工作。1940年起,日本侵略者即开始犬肆掠夺我们石家庄地区的棉花。棉花本来是军备的重要物资,日本侵略者早已凯舰我国华北丰富的棉花资源。1940年,日本军以军事力量配合日本金融集团组成棉业团(即棉业株式会社洋行),以经济侵略政策,垄断了我华北棉花生产、管理、收购工作。
当时日本人在石门地区,除了利用原有的华北棉产改进会的机构推广生产外,又建立了统治华北棉花新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设在石门陆军特务机关生产技术部内(地址在南道岔街路南院内),名称叫“京汉线地区棉花增产实行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在各县设有办事处。石门地区所辖的县分有正定、藁城、栾城、晋县、深县等十几个县。以后这个委员会扩大到山东、山西、河南等各个植棉地区。日本侵略者对华北棉花的掠夺从此就有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机构,象计划棉田生产、调拨棉籽、强迫种棉、强行派购等,都是由日本财团洋行(株式会社)通过伪组织的合作社进行垄断,收购所有的棉花、棉籽、棉秸皮等物资。
日本侵略者大肆搜刮华北棉花,仍然满足不了它们的奢望,就强迫我农民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还要发展技术以求提高产量。在石门地区曾组织过一次棉花技术员训练班,即在1941年3月至1942年3月,用了一年时间进行技术员培训。这个培训班是由京汉线地区棉花增产实行委员会领导,在石门市农事实验场(现在农业研究所原址)进行培训学习。共招收学员50 名,其中有日籍人12名。共分为10个小组,每组有4至5人,各设日籍组长一名,负责实习管理各组的五亩棉田。具体领导训练班有主任一名,是农场顾问,叫直芳。还有一名棉花技术课讲师兼翻译李××,并兼管学员的实习和生活,每天还讲一小时的日语课。实习课主要内容∶每天上午三小时分组在田间进行实习活动。下午讲授棉花栽培技术。棉田管理活动是这样的∶从年初三月份起就浇地,整地,处理种籽,播种,田间生长管理,包括治努虫、生长情况调查、灌溉、中耕、除草、防霜、收获,以及清理棉秸杆,这样才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
训练班结束后,学员们就由京汉线棉花增产实行委员会给予棉花技术员的职称,分配到各地区工作。当时分配在河北各县人数最多,约30多人;河南开封3名;山东几个县约10名。于1942年初全部分配到各地工作。
日本侵略者为了进一步搜刮我国棉花物资,除充实技术人员外,还不断地进行机构改组。1942年冬,将京汉线地区棉花增产实行委员会撤销,在石门市桥东地道桥以东路南(解放后制镜厂旧址)建立了一个“石门地区棉业委员会“,管辖着原京汉线地区棉花增产实行委员会驻各县办事处(后改为各县棉业委员会)。这时在石门和各县同时存在着华北棉产改进会石门分会及各县办事处。如∶正定县棉业委员会办事处机构设在县建设局院内,有主任一人日籍人叫丸山国雄,翻译一人吴荣斗,会计一人郝光弟,下设十几名棉花生产指导员,分驻在各区合作社内办公。另外设有棉警队在各区公安分局工作。另外,还设有县棉产改进会。两个棉花管理机构,大体搞的工作都是推广棉田,贷放棉籽、棉药,引进良种等。而棉业委员会还配合县合作社收购棉花和棉籽。
1943年秋天,日本侵略者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华北棉花的控制和掠夺,将原来华北棉产改进会石门分会和石门棉业委员会两个管理棉花机构以及各县办事处都合并起来。在各县建立了棉花收购机构。但是合并后仍沿用华北棉产改进会石门分会的牌子。各县也仍用办事处的名称。如正定县两个机构合并后,由丸山国雄担任办事处主任,下设总务系,系长王兆钧(棉改会人),生产系系长金熙彬(原棉改会人),经理系系长郝光弟(原棉委会人),收购系系长吴荣斗(棉委会人)。在各区内设有驻区技术员和指导员各一人。这时将棉业委员会的棉警队撤销了。
这时在石门的两个机构也合并为一个,增产管理统一了,权力集中了,但是仍旧不能满足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搜刮棉花物资的野心。于是1944年秋又将华北棉产改进会石门分会和石门合作总社进行合并。同时将华北各地区各县所有的棉产改进会都合并到各地区各县的合作社内。当时石门两个机构合并后改为石门合作总社棉产部(地址在中华大街路东现在河北物资周东院)。这时,正定县棉产改进会办事处主任丸山国雄调到石门合作总社棉产部担任生产处处长职务。各县合并的机构也相同,如正定棉产改进会与合作社合并后改为正定县合作社棉产部,部长为韩世银,副部长为金熙彬,不再分系,联合办公了。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对棉花的掠夺搜刮也就更表面化了。如正定对棉花收购掠夺办法∶通过合作社按各区的耕地面积分配植棉面积,再按植棉面积交售棉花任务。对农民进行强迫种植,强行收买。象西兆通区植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40%,植棉 4000多亩。其余耕地种粮食不够吃,农民都不想多种棉花,但是由伪组织的爪牙强迫种植。同时他们还以高价贷给棉农高梁、玉米、大豆(都是从东北低价收买的),到棉花收获后,以棉花合价偿还。另外还有一种搜刮办法,用农民日用品(火柴、棉布)进行交换,以高价的工业品换廉价的棉花。还有,棉籽不准榨油,棉秸杆不准烧。农民没有油吃,就暗地里榨些油,经查出全部没收,还要罚款。日伪人员还进行敲诈勒索。当时日本侵略者对煤炭垄断很严,老百姓不能买到。冬季取暖做饭只有烧柴。但是棉秸杆不准烧,老百姓非常困难。这些秸杆千什么用呢?当时日军已濒于山穷水尽的地步,以棉皮代麻用,强迫农民剥棉皮以很低的价格交售给他们。
以上就是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华北地区建立多种组织机构,大肆掠夺棉花物资的一些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