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石家庄之人口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0-12-18   浏览量:

我国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夏禹时期,据史书记载称“禹平水土,定天下为九州,抚有民千三百五十五万。”这说明我国在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就有一千三百五十五万人口的国家统计数字,这个人口记载,对我们现在研究人口的发展问题,具有相当宝贵的价值。


城市是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绝大多数城市,又是它所在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凡城市兴起,都赖以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城市规模多以人口标记它的大小。早在春秋战国时,工商业已有发展,城市开始出现,当时最大的城市是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省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都城约有七万户,二十多万人。现今我国对城市规模的划分,仍以人口为标记,是按照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将城市划分为三级∶大城市,是指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人口二十万以上,不足五十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不足二十万人口的城市。另外还规定,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为特大城市,五万人口以下的城市称之为镇。


石家庄,始建于明。在清朝时期,隶属正定府获鹿县。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修订,《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三十五里,有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当时”一百五十户,六百多口。“村民务农,面积约为半平方公里。石家庄在明、清两代,经历了四百多年,基本无甚发展。反过来说,象这样有几百年历史的村庄,在我们古老的河北省境内,为数相当之多,不足以考证和研究。而石家庄确有它的独特之处,它在清末以后,短短的八十年,就由村改变为市,由市改变为镇,又由镇改变为市,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它的社会发展速度和社会发展过程,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石家庄是京汉(公元1902年通车)和正太(公元1907年通车)铁路通车后发展起来的。它在京汉、正太两条铁路通车之前,也就是清朝末年以前,还是一个小村,人口约六百,全是农业人口。这两条铁路通车后,很快成为冀、晋两省中南部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商贾云集,遂趋繁华。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元年(1912年)石家庄成立了村公所,设村长一人,村副二人,乡地四人,管理村务,仍以农户为主。其商务,由获鹿县城派警士数人管理。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大小商户已发展到二十三家,人口增至六千。据一九二四年编纂的《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中直隶省志记载∶石家庄“今人口约六千,街市占地一方里有半,南北稍长,繁盛街市在车站之西北,……”民国十四年(1925年),经北洋政府临时执政令批准,设立石家庄市,因人口不足,遂将休门、栗村并入,改称石门,并成立了石门市政公所,人口约六万,面积十一平方公里。


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一九二八年七月三日,国民政府颁布了《市组织法》,其中第三条规定∶“凡人口满二十万之都市,得以所属省政府之呈请暨国民政府之特许建为市。”因石家庄人口约六万之故,依此撤销了原石门市建制。同年,石家庄又成立了镇公所。镇长殷子谦,副镇长二人。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石家庄公安局对全市人口作了一次全面调查。当时,石家庄东西长四公里,南北长四公里半,面积约为十一平方公里。全市人口情况如下∶


1.第一分局,指平汉铁路以西的桥西区地段(含原石家庄村);有商户一千五百五十三户、民户六千六百零四户、公共处所三十九处、寺庙八处,共八千二百零四户,共有人口三万四千七百五十一人,其中男性二万二千四百一十一人,女性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人。


2.第二分局,指平汉铁路以东,为桥东区地段(含休门及栗村等),有商户六百九十六户、民户六千零一户、公共处所四十七处、寺庙八处,共六千七百五十二户,共有人口二万八千二百五十八人,其中男性一万七千四百四十六人,女性一万零八百一十二人。另外,还有棚房五十户,人口一百四十七人。


全市总人口为六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其中,商户约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十五。


石家庄的工人队伍,开始出现于一九○二年,发展到三十年代初,职工总数可达一万六千多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一九二九年原河北省(不包括京、津两市)的职工人口总数,仅占全省总人口的千分之八。在石家庄人口阶级构成上,工人和商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它标志着石家庄人口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孕育着的革命力量在不断增长。民国前期,北方各省旱涝灾害严重,加之连年战争,致使河北人口普遍下降,城市人口也相应地增长缓慢。石家庄在九年之中,仅增长了七千多人。到一九三七年六月,石家庄总人口约为七万。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同年十月十日,日军占领了石家庄。石家庄人口急剧下降,到年终由七万降为五万。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石家庄后,十分重视这个华北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冲、粮棉基地及煤炭矿山中心,想用屠刀和金钱把石家庄变为它的殖民地城市。首先建起了它的兵站基地,大批军队驻于西郊,并拟将石家庄开发为华北的六大都市之一①。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五日,日伪派遣马鹤俦组织石门市公署(即伪市政府)筹备处。不久,由伪“中央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正式下文批准设市。嗣因当时人口未达到普通市的要求,又报经伪“河北省公署”批准,由获鹿、正定两县划六十五村归石家庄市统辖,并成立了新市区。于一九四○年一月正式成立了伪“石门市公署”。据石门市伪警察所一九四○年三月八日人口统计调查为∶全市面积一百二十一点八平方公里,共分六个区,其人口是∶


第一区,指桥西全部,有九千五百二十九户,人口五万三千四百四十七人;


第二区,指休门、东北栗村、西北栗村之大部,即原桥东区,有六千九百八十五户,人口三万零六百七十六人;


第三区,指新划人的东古城、西古城及花园等十二个村,有二千四百四十一户,人口一万四千四百零四人;


第四区,指新划人的柏林庄、赵陵铺、北焦、东焦等二十三村,有五千零二十九户,人口二万六千三百八十七人;


第五区,指新划入的西王庄、城角庄、西里、振头等十六个村,有四千四百九十七户,人口二万四千二百零三人;


第六区,指新划入的东王村、孙村、彭村、东岗头、方村、宋村、范村等十四个村,有一千一百七十八户,人口一万七千六百五十六人。


以上六区共有二万九千六百五十九户,人口为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三人。其中,男性九万八千九百二十三人,女性六万七千八百九十一人。较一九三九年划新市区之前增加一万五千六百零九户,人口增加十万五千六百六十三人。另外,日军占领后,又带来一些商人,所以也增加了些外籍人口,如一九三九年增加了日本和朝鲜人约为六千五百多人,到一九四○年已增到一万三千多人,二年之间增加一倍以上,此时全市人口(含外籍人口)已达十七万九千七百七十三人。勉强合乎普通市的要求。其后,人口基本稳定,外进人口基本停止。但由于日伪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和剥削,殖民化更加严重,人民生活实无着落,人民生命毫无保障,城市人口即逐步下降。据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统计局统计,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前夕,全市总人口降为十六万七千五百三十人(含外籍人口一万四千零六十二人)五年之中人口下降百分之七。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抢占了石家庄,由于国民党又与日伪相互勾结,互相利用搜刮民财,人民生活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市场物价飞涨,商业萧条,工业再度遭到破产,城市人口死亡率和外流人口急剧上升,到一九四七年七月,在石家庄解放前夕,据国民政府内务部人口局于一九四七年发布的《全国户口统计》载∶石门市有二万三千七百六十五户,人口十二万五千六百五十一人。在国民党统治石家庄近两年期间,人口下降了四万一千八百多人。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二日,石家庄得到了解放,十三日即成立了石门市人民政府,市长柯庆施。并于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由石门市改为石家庄市。人民翻身得解放,各行各业开始恢复和发展,逃离十几年的商人、市民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热土,城市开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党的各项经济政策推动下,石家庄又开始工商兴旺,市场繁荣。


一九四八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并于九月二十六日,在石家庄市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定石家庄市直接受华北人民政府领导。自此,石家庄市即成为华北解放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城市人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即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据河北省统计局统计,全市人口已达三十一万七千二百零八人(注∶据《华北区各省市基础数字》统计全市人口为208,535人3又据《河北省农业历史统计资料》统计全市人口为45,100户,278,000人,因以下本文均采用省统计局统计数字,故采用317,208人之数)。


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划为河北省的省辖市,经过三年的恢复和发展,到一九五二年六月三十日,全市人口巳发展为三十六万六千一百一十六人。石家庄由一九五三年开始着手制定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了棉纺一至四厂、印染厂、热电厂以及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医药联合企业一华北制药厂,奠定石家庄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结束时,全市人口已达五十九万八千二百零四人,其中城镇人口为四十四万二千六百六十七人,面积为二百八十四平方公里,此时的石家庄市,已跨入全国大城市行列。其后,由于河北省行政区划的不断更改,其省会一再变迁。“文化大革命”初期,省会名义上设在保定,而实际上各直属厅局,都分散在各县办公。到一九六八年二月三日,所谓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市成立,定石家庄市为河北省省会,在那动荡的年代里根本谈不到建设和发展。十年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经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于一九八○年一月撤销了省“革命委员会”恢复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各地又开始恢复和发展,石家庄人口,到一九七九年末已达到九十七万三千人。全市面积为三百二十二平方公里。省会人民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模范地执行了党的各项政策,在计划生育中又取得了较大成绩。一九八二年,通过第三次人口普查,石家庄市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二十一点一,一九八三年末为千分之十三点六,降低了千分之七点五,较省下达的生育指标,降低了千分之九点四四。一九八三年末,全市人口为一百零九万七千九百七十九人,面积为三百二十二平方公里。石家庄市已进入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八十年来,石家庄市历经沧桑,真正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石家庄市即奠定了它的城市建设发展基础。石家庄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城市发展相当重要,西面有丰富天然矿藏,东面有以华北平原为中心的富饶粮仓,铁路是国家干线的十字交叉路,公路有开阔平原上的公路运输网。另有最重要的一条是人的素质。早在城市开拓之初,工人队伍就已经出现,她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成长,城市建设的初期工人就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十二以上。这是一支革命的主力军,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当今,除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还有一支先进的科技人员队伍。据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石家庄市的智力资源相当丰富。石家庄市千人拥有大学毕业的专门人才为三十一点一八人,仅低于北京,高于上海和天津。大学肄业或在校人口,石家庄市千人拥有十三点三五,高于北京、上海和天津。这说明石家庄市在目前全国各大城市中,居于知识型较高的城市的前列。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石家庄千人拥有一百八十九点三一人,仅低于上海,高于北京和天津。这又说明石家庄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是较高的。从以上这两个队伍中可以看到石家庄市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这说明石家庄市将来的发展,还有着相当大的潜力,急待开发利用,以推动石家庄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一九八四年八月一日)


①华侨学会编K侨声月刊》1939年2月1日1卷二期47页“华北六大都市∶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太原、石家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文史资料》作者:徐振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