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史天地

赵伦先人墓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1-01-08   浏览量:

赵佗先人墓位于郊区赵陵铺村东南处,南北两冢相连,村人习称之为“马鞍山”。此陵南北长116米左右,东西宽50米左右,高约6米多。为西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所修,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赵佗,真定(治所在今市郊东古城)人。秦始皇灭六国后,于公元前221 年“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初定越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任佗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二世(公元前209一207年)时,南海郡尉任嚣病逝,赵佗代为南海尉。秦亡(公元前207年)后,赵佗择机击并桂林、象郡统一了南越,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196年(高祖十一年)派遣大夫陆贾持诏带印,赴番禺(今广州市、南越国都)招抚赵佗。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稽首称臣,归顺汉室。吕后擅权后,听谗臣,陷忠良,采取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禁止向“蛮夷”出售铁器,并下令牛马羊只给公不给母。赵佗三次上书,吕后置之不理,还无理扣押使者。在此情况下,赵佗于高后五年(公元前183 年)春愤然自立为南越武帝。


汉文帝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初镇抚天下,……乃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再派太中大夫陆贾持御书出使南越,表示愿与佗“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赵佗闻后,大为感动,上书表示要归顺汉朝“不敢为帝矣”。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享年百余岁,历经二朝八帝之久,居官八十余年。为开发岭南,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汉族与岭南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作出了突出贡献。


赵佗先人墓原是一座宏伟壮观的陵墓,树木苍茫,祠庙巍严,三十多座陵墓矗立于溥沱河南岸。“烟树苍茫锁赵陵”誉为获鹿县八大景之一。历代文人志士曾来此凭吊,忆昔抒怀,吟诗作赋。至今获鹿、正定的县志中还留有许多吟咏此墓的诗句。明代爱国志士梁梦龙曾写道∶“高冢累累列道旁,尉佗南粤久称王,功成七郡归真主,事去千年留故乡”。当年,列列古墓宛如座座小山,后来由于年久失修沧桑巨变,至解放初,仅剩十四座坟。后来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尤其“文革”中的“破四旧”,使这一片汉代墓冢受到严重破坏,现仅存村东南的两座坟墓。


1965年春,在墓址曾发现龟形铜方印一枚,上刻阴文“骑督之印”,疑是汉代该冢护墓骑督的遗物。另外还在此处发现过数枚“五珠钱”,也证明此墓确属汉代遗址,1968年平整土地时,据说曾发现砖瓦层,现存于赵一街四队院内的一对古墓穴的石门,据说也是从赵陵中出土的,但因未作彻底发掘,故详情无考。


据传“文革”前在赵陵铺村二街十字路口曾立有一块石碑上刻∶“西汉南粤王赵佗先人之墓”,村民说系清嘉庆年间所刻立。“四清”和“文革”中,将此碑迁往赵二街一队牲口棚,断为三截。至今踪影难觅,下落不明。


(一九八四年八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石家庄文史资料》作者:史镝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