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官能民的民主县长程让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1-09-10 浏览量:
程让(1890-1956)字景融,井陉县辛庄乡董家庄人。七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达十年之久,后事农耕,刨坡种地,三十四岁时考入井陉师范讲习所,两年毕业,回乡任小学教师,工作勤奋,执教严谨,成绩颇为显著。程为人忠厚、性格豪爽,不迷信任何道教,不参加任何党派,耕读传家,安贫守常,不求闻达于政界,以正直博学闻名于井陉西部山区。
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丢城失地,井陉沦陷。日军奸淫烧杀无所不为,百姓妻离子散四处逃亡,学校停课,商店关门,社会一片混乱。这时,少数反动政客媚敌叛国,成立了所谓“井陉县维持会”,公开为日军侵略张目,镇压群众的抗日活动。程让的同学黄XX是县维持会的头目之一,几次写信要程到维持会任职,他气愤地说∶“我是炎黄子孙,开荒种地,教书糊口,碌碌半生一无建树,有愧于国家民族,有愧于列祖列宗,但我还有一点中国人的骨气,媚敌叛国认喊作父的勾当誓死不为!”黄接信后恼羞成怒,几次派出爪牙到董家庄抓捕程的家属,妄图用武力迫使程就范。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他带领全家老小七八口离乡背井,逃进深山小寺,吃糠咽菜艰难度日。
就在国民党军慌乱溃退之际,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首战平型关,旗开得胜,接着分兵五台山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五师二八九团来到井陉西部山区,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各村相继成立了抗日自卫会。程受到地方党组织和八路军干部的教育启发,投入了抗日救国的伟大洪流,出任区自卫会主任。井陉路北抗日政府成立后,他首任第一区区长。在他的影响下,四个儿子也都参加了抗日政府的工作,其中三个儿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抗日的宣传组织工作。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发动群众,他利用各种机会走亲访友,召集旧日生徒,联络同学、故旧,深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他们参军参政,同赴国难。由于他的宣传带动,一大批知识分子解除了种种顾虑,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为了扩大抗日宣传,他经常彻夜不眠为抗日报刊撰写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他以“松林居士”为笔名,发表在《抗敌报》和《晋察冀日报》的各种诗文多达一百余篇,充分发挥了笔杆子的战斗作用。
程让出身农家,深知农民疾苦。在他任区长期间,经常教育干部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节衣缩食,一再压缩机关经费开支,尽量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当他得知矿工游击队的苏玉连,多次以八路军的名义向各村派粮派款、贪污腐化、玩弄妇女时,非常气愤,多次找苏玉连交涉,当面批评指责他侵犯群众利益、败坏八路军声誉的不法行为,并向上级有关领导做了详细汇报。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严肃抗日军队的法纪,军分区根据苏玉连严重违法乱纪的事实,将其处决,并改组了矿工游击队的领导班子,从而使这支抗日武装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九四一年县抗敌后援会成立,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由区长改任后援会的秘书;一九四三年县议会成立,他又由秘书走上了副议长的领导岗位;一九四七年县议会撒消时,他愉快地回家当了农民;一九五一年实行民主建政时,他又被推选为副县长,成为县政府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不管担任什么职务,也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是革命的需要,他都高兴地去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位尊牢记民众苦,位卑不忘国家难。他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称赞。
刘秀洞与护国院
在井陉西北缘的小寺村,有一巨大溶洞,相传刘秀走国曾匿身于此,故称刘秀洞。洞广逾丈。左侧有石钟乳山,层层迭迭形似莲花。“莲花”顶部有一泉,滴水成池,池水深不可测,清凉甘冽。洞口原有一护国院,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刹,殿堂楼阁,飞檐斗拱,惜大多毁于“文革”。据明正德二年正月立《重修仙台山护国院碑记》载,此院至晚创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之前,原属广阳(今平定)县地。天裕元年(904年)御赐“护国院”寺名及大片山林。明弘治八年殿堂焚毁,后经重修至正德二年落成。清初遭洪水冲毁,乾隆时正定王福祥发愿重建一小护国寺,寺内僧侣雇用大批佃农租种寺田,由此形成小寺村。光绪年间由地方官吏扶持,在刘秀洞口重修护国寺。据布施碑载,当时井陉县令、县儒学正堂、副堂、行唐风调署、井陉讯司厅、固关营参府、固关营存城部厅、娘子关讯经制云骑尉、山西宁远科布尔公司等官吏皆出银赞助。洞口正殿下面宛如飞虹的拱桥尚存。除正德、光绪重修碑外,还存有明天启七年《新建四天王殿碑》
和宋治平二年正月造八楞经幢等文物。
(梁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