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乡绅梁素敦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21-09-24 浏览量:
梁素敦,字子厚,一八八九年出生于井陉县狼窝村,一九五七年病故。其祖上于清朝年间发家,到素敦辈已是三代富豪。梁素敦虽出生于富贵之家,但为人却憨厚老实、乐善好施,乡里人称梁善人。
梁少年时,勤奋好学。七岁到横口读私望,业满后,投考落第,回乡耕作,仍坚持谈书,并练就了一手好字。井陉县凡民国年间的匾额如苍岩山的“峰回轩”等多出自他手。字体浑厚潇洒、道劲有力,很受世人称赞。
梁一生注重学习,经常谈书看报,填词作赋。不仅家藏万册书籍,还订阅《益世报》、《大公报》《光明报》等多种报纸,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当时一些先进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事起到了启迪作用。
一、解囊办学
民国初年,废科举、办学堂在全国兴起,梁积极支持办学。在街头饭场宣传国民学校(即洋学堂)的优越性,讲解“男女平等,妇女也要上学”的道理,动员村民子弟上学识字。并主动腾出自家房院一所,修建课堂、宿舍、厕所、伙房10间,聘请了全县著名的教师陈水(威州人)任教,月薪90块大洋,雇佣李书田做饭、烧水。教师的吃、住,学生的学费、书费等均由梁负担。狼窝村50名村民子弟因此都上了学。他还亲笔题额“秋荫山房”(因院内有根村)为校名。
由于梁独资办学,教导有方,闻名全县,曾多次出席县教育局召开的表彰大会。后来,随着学生不断增加,外村也有来入学的,他再次将校园扩展到13亩,新盖教室、游艺室12间,并开辟了12亩的操场,筑起围墙,栽上了树。还为学校购置了座钟(现尚在)、大风琴(七七事变后县里抬走)、军号、军鼓、胡琴等管弦乐器,共花去约500多块现洋。又请来了陈芳、陈桦(威州人)及后来的高凯风(孙庄人)、郜风(城内人)等老师,并由“复式”班变为“单式班”,校名也正式改为国民学校,使现代文明开始进入偏僻闭塞的山乡。
二、疏财扶贫
梁素敦祖上曾在城关、横口、获鹿一带开设庆有成、聚有成等客栈业。由于经营有方,加之三股家产由他一股承继,渐积为一邑巨富。拥有良田650亩,房25间。除25亩留给自己耕作外,其余租给本村或外村。他在本村不放债,实在交不起租的,也不催逼,还常常赈济乡亲,办了很多善事。如经常在大门外拴一头喂饱的骡子,无偿供无畜户使用;村民死后无钱安葬,他则资助料理。本村民李锦芳家贫如洗,仅有一亩坡地,他知道后,随即给好地四亩、岭地四亩。李病故后,还买材厚葬。至今梁昌槐、梁根成、李小山还清楚地记得,他们无钱无粮,找梁卖地时,梁总是摇着头和蔼地说∶“我不能头,若都买下,大伙吃啥?缺钱缺吃,家里有,你们自己来拿吧。”随后,拿出230块现洋、400斤小麦送到家里,感动得三人都流下了泪。日后,三人偿还时,他装作糊涂的样子说∶“没有这回事,早还过了。”象这样的事,也不只是他们三个人。
1916年春天,滴雨未落,收成无望。梁捐资300块现洋挖井十八余丈深,开凿12亩的蓄水池,解决了狼窝村吃水的困难;1920年井陉闹灾荒,碌耐没翻身,梁打开自家粮仓,办起“义仓”赈济乡民。同时,还办起“育婴会”(即专为妇女儿童解难,发放粮、钱共度饥荒),共捐款800多元,1000多斤粮食。
三、捐助抗日
1937年秋后,日军沿正太铁路向井陉南部推进,并对两具深山区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使许多无辜百姓死于非命。梁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渐渐懂得了办慈普事业、办学都不能救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才能赶走日本侵略者,于是他尽自己的力量,积极支持抗日政府。通过在耿庄教学的梁庭联老师(狼窝人)秘密联络,一次就捐款800块现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正芳县长(路南抗日政府头任县长,良都人)带着两个许卫员来到梁的家里,说明是为八路军伤员买药品缺钱一事而来,梁听后马上拿出850块现洋交给李县长,说∶“八路军在前方为国流血捐躯,本人愧不能临阵参战,愿捐小钱,以尽微薄之力”李县长不愿收这么多,硬被他塞进口袋里。
有一天傍晚,尹炳钧带领抗日游击小组的二十多人路过狼窝村正好碰上梁素敦。梁就把大伙引到家里吃饭。临别时,掏出500块现洋,交给组长尹炳钧说∶“抗日急需钱粮,一点心意,请交给李县长。”还亲自把大家送到村外。
1938年秋,当时还打着抗日旗号的侯如塘十三支队来到梁家,借抗日为名,逼着他出钱。当梁得知他们要钱是为了抗日时,就郑重地说“抗曰救国,理所应当,绝无怨言!”也拿出了800块现洋。
1947年4月,井陉县全境解放了。土改运动即将开始,梁就主动找到工作人员,把祖辈留下的金条、银器、元宝、粮食全部交给县政府,并诚悬地说∶“这是父辈所留财产,愿全部献给国家。”工作人员了解他,狼窝村的村民相信他。后来,他协助工作人员一道进行土改工作,搞宣传、贴标语,深受大家的好评。
现在,梁素敦已故二十九年,狼窝村的男女老少没有把这位梁善人忘记。他亲手创办的学校、泉水井、蓄水池依然如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