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副主席 孟胜林 (2019年)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9-03-18 浏览量:
按照市委《关于市四大班子领导开展重点课题集中调研的实施方案》,2月中下旬,就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深入栾城区、高新区、化工园区实地视察,并与40余家民营企业,7家金融单位和5个市直经济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网络征集建议等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共商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大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有效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社会贡献突出。2016年到2018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7.2%,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6.5%、65.7%、63.5%;在当前经济持续下行、企业运转困难的形势下,民营经济仍然撑起“半壁江山”,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民营经济已成为强势支撑。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营业收入5586亿元,增加值完成3546.1亿元,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7%,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出口总值69.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0.6%。
二是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的重要税源。民营经济上缴税金连年递增,2016年到2018年,分别为462亿元、520亿元、639.3亿元,2018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全部税收的比例达到72.37%,为加快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提供了重要财力保障。
三是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小微型企业增长迅速,截止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组织户数已增至90.9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5%以上,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30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以上,成为稳定就业的主力军。
(二)发展后劲显著提升。坚持强投资、抓项目、调结构,民营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一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布局更趋合理。民营企业发展的领域已覆盖我市各行各业,既是我市发展“4+4”产业的一支重要主力军,也是城市扩容提质和发展园区经济的新生力量。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工业,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石化、钢铁、建材等行业。截止2017年底,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3.6%。全市拥有民营工业企业2.9万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 2255个,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93.8%。市场主体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占比分别为34.6%、29%、10%和9.4%。服务类民营企业、经济实体在数量上占明显优势,符合中心城区发展第三产业、实体经济的总体要求。
二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2016至2018年,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从6193家增至11132家,其中98%以上是民营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高企总数的95%以上,截止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00家以上,居全省首位;民间投资已从单纯的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投资方式正在向以提高技术含量、跨行业投资为特点的集约型投资方式转变。
三是民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共有上市企业19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5家,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82家,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780亿元。涌现出了东旭集团、诚信集团、敬业钢铁、以岭药业、君乐宝乳业、科林电气、等一大批优秀知名民营企业。
(三)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级各部门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服务和社会发展环境。
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的《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37条)、《石家庄市改进和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十条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已落地见效,2018年累计为高新技术企业减税10.57亿,为小微企业减免所得税额6.24亿元。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市政府建立了对境内外主板、创业板上市及新三板成功挂牌企业的奖励机制。三年来,市财政累计兑现上市奖励资金8340万元,共89家企业享受到了政策支持。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市民营经济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与全省其他城市相比,特别是与周边发展较快的兄弟省会城市相比,我市民营经济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质量、效益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融资难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从对7家银行的座谈情况看,近三年来,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除1家增长外,其余均呈下降趋势,7家银行2016年—2018年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总额分别是499.82、479.68、441.16,形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银企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银行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准确和真实掌握。
二是尽管取消了终身责任追究,但是“尽职免责”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一旦出现民营企业贷款逾期不还甚至成为不良贷款,往往是被严厉追责。“尽职免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基本实施不了。
三是部分民营企业诚信度低,既不真实反映资产和生产经营情况,又不真实反映债权债务情况,甚至有钱也不还款。
四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少,甚至没有土地和房产,只靠设备和知识产权融资贷款,难度很大。
五是民营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的风险很大,生产经营形势不稳定,银行不敢贷问题突出。
六是企业大量使用承兑汇票,提前贴现银行增加三个点的利率,使企业财务运行更加困难,甚至从民间高息融资,中小企业1分左右利息从民间融资问题已经不是少数。
(二)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民营企业对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问题反映比较突出,也是普遍反映的问题,民营企业家对这个问题非常头疼。有一家企业五年来引进和流失的人才累计达到300多人次,达到了该企业的总用工数量;还有一家企业,五年来只引进了一个“211”大学生;栾城区和化工园区的企业均反映,引进一个符合企业生产和技术专业的大学生非常难,引来了以后,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两三年就走了。导致人才“两难”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服务环境差,尤其是交通环境和商业服务环境差。
二是经济待遇低,与发达地区尤其京津地区比,我市给予的经济待遇还是比较低的。
三是研发条件差,主要是研发经费不足,研发设备落后。
四是空气质量差,南方来的人才和国外引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我市污染天气,被频繁感染呼吸道疾病困扰。
五是高层人才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困难,园区多远离市区,周边学校的环境和教学水平难以满足高端人才子女就学的愿望要求。
(三)企业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方面,主要反映了五个方面问题:
一是制定的政策门槛高。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很难达到条件,享受不了政策支持。
二是政策的惠及面低。如,2017年享受到我市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资金惠及的民营企业仅占同类群体的1.26%,同期杭州市5.99%,西安市4.33%,郑州市2.24%,我市与其他省会城市财政科技投入差距较大。
三是政策的知晓度低。很多中小微企业了解政策的渠道和方式非常有限,对各级出台的政策知晓率不高,且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对政策的全面解读及相关业务培训。
四是个别政策难以兑现。2016年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政策,市政府安排了1亿元资金,至今没有一家银行和小微企业享受过该政策的支持。
五是有的政策在兑现过程中,程序多、效率低、时间长,甚至没有领导干预,该享受优惠政策,迟迟不能享受。
(四)营商环境方面集中反映的三个问题:
一是个别部门依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和“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问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某一企业,在2018年办理技改项目环评手续时,在市级层面拖了多半年,审批权限下放至县区后,又拖了几个月,目前审批权限又下放至经济园区了,企业家无可奈何。还有一家企业在办理相关资质的手续时,主管部门没有实行一次性告知,企业虽多次跑办,八个月没有办好,至今仍在办理中,因为拿不到相关资质,致使80多人的小企业难以为继。
二是工业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发展滞后。调研的三个园区,入驻企业均反映配套服务设施不到位,主要是园区生活设施、教育和医疗设施、娱乐设施、公共交通等比较落后。主城区通往化工园区只有一趟班车,企业职工坐班车上下班单次行程在两个小时以上。
三是社会性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少。比如医疗医药项目,无论是生产和经营,相关手续是非常严格的。审批时间长,审批程序多,省以上审批事项多、企业急需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帮助跑办。比如,企业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有中试基地,但是我们的园区没有合规的中试基地。再比如,企业的研发产品检测,市内甚至省内业没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只能到北京、天津进行检测。
(五)企业生产成本呈明显上升趋势。原材料成本上升6.5%;劳动力成本上升10%;工业用电成本高,尤其对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孵化器的创新型企业,反映比较强烈。调研数据显示:因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大部分企业虽然销售额上升,但是利润却呈明显下降趋势。
三、关于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针对“4+4”产业,制定更加强有力的支持政策。
一是政策的支持力度再加大。近年来,我市连续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去年又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石家庄市改进和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十条扶持政策》,各县(市区)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尤其是高新区制定了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但是,不是所有的县(市、区)都有高新区的经济实力。因此,建议市级层面透彻研究“4+4”产业情况,分别制定支持政策,支持资金的规模要大一些,尤其针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应给予更强的资金支持,每只基金的规模建议在亿元以上。
二是增加政策的普惠度,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享受到政策的支持。制定政策时应尽可能降低限制条件,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同类企业享受政策支持的比重应达到3-5%,给予更多企业有效的政策帮扶,通过资金引导、财政支持等方式,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恢复企业的技改支持资金。企业普遍反映不应取消这项支持政策,有的企业反映本应一两年完成的技改项目,因为既得不到银行的资金支持,也没有政策资金支持,只能自己慢慢技改、滚动发展,导致5年左右也完不成技改计划。
四是建立市场化的产业支持资金。我市应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如北京市成立了科技创新产业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一期到位资金300亿元,主要用于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目前,我市工行与国控公司成立的80亿元的产业资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市缺乏市场化产业基金是重要短板,没有风投基金、没有市场化的产业基金,因此,建议下功夫解决这个问题,参照北京的做法成立政府引导的科技创新产业基金,起步规模50亿元,最终规模300亿元以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在银行之外的基金支持平台。
五是建立政策效应评估机制。既要评估自己的政策,又要准确掌握发达地区、周边地区的政策,还要及时制定我市具有同等竞争力甚至更有竞争力的政策。
(二)千方百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是尽快让《石家庄市改进和深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十条扶持政策》中提到的“五个机制”(1、建立扩大小微信贷投放激励机制;2、健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3、建立支持融资担保发展机制;4、建立转贷过桥服务机制;5、建立贷款保证保险发展支持机制)真正落地,见到实效。
二是建立政务信息、金融信息、企业信息三位一体的大数据平台。
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征信制度。
四是建立高效、常态化的政银企沟通对接制度。
五是建立支持企业上市的一系列制度,在“筛选-培养和支持-辅导-上市”全环节给予政策支持。新三板和主板上市均制定上述全环节支持政策。如南京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对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借壳上市、再融资等给予财政资金补贴。同时南京市实施了拟挂牌上市企业重点培育计划,建立拟上市企业数据库,进行实时跟踪、分类指导、重点培育。
(三)开展效能革命,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以“再造审批流程,实现网上审批”为突破口,大幅度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全面摸排我市工业园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解决通公交车和通行密度的问题;解决供热、供气、排污等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人才的基本居住条件和比较好的居住条件问题以及孩子上学问题;解决园区的配套生活设施问题等。
三是全面调查我市工业水电气热的成本情况,对照先进地区的做法给予政策支持。建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园区给予差别化电价或者政府给予电价补贴。
四是制定针对大量使用承兑汇票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以及企业向社会高息融资的风险防范措施。制定由政府与银行共同建立的“承兑汇票提前贴现资金池”,规模要大,实力要强,降低贴现利率,降低银行的风险。政府、银行和企业共同为解决承兑汇票提前兑现难题做出努力。
五是建立民营企业网络服务平台。一方面把“政策包”在平台上发布,为全市民营企业提供政策、信息、融资等多方面服务;另一方面,搭建政企24小时无障碍交流的‘网购式’的政务服务平台。
(四)建设“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
一是全面评估我市的人才政策效应。
二是建设我市人才动态统计平台和人才服务网络平台。
三是建立支持企业引进人才的激励政策。
四是建立对“绿卡人才”的关心关爱和排忧解难机制,设立人才热线,最大程度的解决引进人才的各种需求和困难。
五是大张旗鼓的表彰各类优秀人才,既是鼓舞、鼓励,又是对我市人才政策的宣传。
(五)建立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进修制度。对培训进修的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支持,体现对民营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负责人的关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