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市职教园区建设推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副主席 闫纯锴 (2019年)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9-03-18 浏览量: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春节过后集中力量针对市职教园区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调研。首先进行了学习调研。学习了各级的相关政策文件及政策落实比对有关资料、档案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座谈调研。先后组织15家不同类型用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10所县级中职学校校长座谈会、10所已入驻和即将进驻市职教园区的学校校长座谈会等;同时开展了走访调研。实地走访了市职教园区3所学校、鹿泉区职教中心和3所民办职业学校及3家用人企业,还专程到省教育厅向厅领导请示了有关政策和问计寻求支持。通过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结合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外地先进经验等,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就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和职教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内率先起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经过30年的发展,中职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实用技能型人才,大量优秀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全市中职教育总体情况。全市教育系统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39所(含省属委托管理中职学校),共开设专业102个,在校生19.4万人,专任教师8448人。年毕业学生约5万名,一次性就业率达96%;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学生比例达到了“大体相当”的要求;国家示范校数量居全省第二(全省共49所,石家庄6所,数量在唐山之后);省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学校数量居全省第四(全省120所,石家庄11所,位列保定、唐山、邯郸之后)。
2.职教园区建设现状。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职教园区建设全面提速。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377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总投资55亿元,设计招生规模4万人。除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外,园区同时配套建设了公共实训基地、技能鉴定中心、双创科技园、图书信息中心、体育馆、艺术馆等共享设施。结合园区建设,对主城区20所中职学校按照专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组为10所学校进驻园区,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办学。目前,一期工程已投用,5所学校完成了整合、入驻。装备制造、学前教育、城市建设、现代农业、旅游等5所学校将于今年9月份完成整合、入驻。园区设立保障中心,承担后勤保障服务和一些协调任务。我市中职教育园区的建成,又一次开创了中职教育省内先河。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3.县域中职学校情况。石家庄是全国县级职教中心的发祥地。1989年,省政府在获鹿县(现石家庄市鹿泉区)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县级职教中心——获鹿县职教中心,被誉为中国“县级职教中心的摇篮”,90年代中叶以“县县有职教中心”的“河北模式”引领开启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纪元。目前,全市共有县级中职学校48所,在校生5.7万人,为当地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出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4.民办职业学校情况。全市现有民办职业学校47所,在校生约6.26万人,占全部中职在校生总数的近1/3。近年来,民办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内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同时广泛开展劳动力转移、企业职工入职和岗位技能培训。由于办学方向紧贴市场需求,专业特色也较为突出,吸引了大量省外学生到我市就读。实地调研的3所民办中职学校(太行科技中等专业学校、同创铁路运输中专学校、天使护士学校)在校生规模均在3000人以上,招生情况良好。目前,民办中职教育已成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有些中职学校已经开始谋划举办高职。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虽然我市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诸多客观原因影响,总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师资力量不足、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办学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制约了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总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学校整体规模和数量较大,但发展水平不够高。城市相对好(好而不精、特色不显)、县域比较弱(个别突出、整体薄弱),我市仅11所中职学校被评为河北省质量提升工程名牌学校(全省共120所),但没有1所被评为精品学校(全省共20所)。20所县域中职学校中,有14所在校生规模不足1000人,有的甚至不足200人,招生能力和吸引力明显不足。此外,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校长,我市中职教育在国内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二)职教园区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职业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区别于普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仅需要数、语、英等9个科目的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均需要大量专业教师授课,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就可能需要数倍于普通高中科目的教师,不少专业需要师傅带徒弟式的“1对1”教学。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职学校师生比应达到1:20,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教师数的50%。按照职教园区设计规划,4万名学生应需配备专任教师2000名,其中专业教师应至少为1000名。而园区已入驻和即将入驻的学校专任教师为1280名,专业教师仅为684名。这样,达不到国家的最低标准,就不能被确定为名优、精品学校,更不利于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示范园区。
2.校企沟通交流渠道不畅。中职教育基本的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规模化的职教园区不仅应成为学校集约化发展的平台,也应成为校企一体化的样板和试验田,应该成为企业科技创新、岗位技能培训的基地,小微企业的孵化园和双创双服的重要载体。这样,有利于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使学生实践能力在学校阶段就高人一筹,有利于将职教园区建设成为服务京津冀、面向全国的技能型人才培育基地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虽然校企双方均有深化合作的愿望和需求,但由于缺乏校企交流平台和相关政策支持,致使双方沟通不畅,彼此积极性不高。目前,园区内还没有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更没有直接入驻园区的企业或企业工种,难以实现在办学方面的深度合作。
3.学校参与校企合作和社会职业培训的主动性不高。目前,虽然国家在一些政策文件中,允许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收益。但我市未出台实施细则,一些学校出于规避纪律风险考虑,不敢主动探索。开展社会职业培训需要教师增加额外工作量,但学校不敢通过收取培训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加班补助发放,学校主动要求校企合作和教师开展社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致使中职学校培训的场地、设备、师资没有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不少工商企业人力资源在职在岗培训需求也缺少供给。
4.经费短缺制约了办学水平提升。相较于普通高中学校,中职学校办学成本较高,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文化课教学,还要提供高水平的实训设备、耗材和专业课教师;专业教师不但要进行教科研工作,还要接受各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技能培训;学生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授课,也需要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和一线技师进课堂进行实践性辅导,这部分用人费用往往较高。目前,各中职学校每年主要依靠各级财政生均拨款(1200元/生.年)和国家免学费拨款(2300元/生.年)维持办学,难以保证师资培养、专业教师聘请、设备投入和专业发展。
5.中高职“3+2”联合培养渠道不畅。目前,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人才引进门槛增高,对技术技能人才多有更高学历层次需求,许多中职毕业生在学历门槛的限制下,被挡在优质企业或企业技能型岗位门外。在现阶段由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办“3+2”,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按照现行标准,在校生超过1500人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才具有与高职联办“3+2”资质。目前,搬迁进驻园区的学校虽然都达到了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标准,但由于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评选工作已经停止,入驻园区的大多数学校无法获得“3+2”资质,不能满足学生学历提升、就业准入的需求。
6.职教园区保障中心的配置规格偏低,能力不足。保障中心是园区内各个学校服务协调机构,保障服务中心按正科级设置,而园区内学校对应为县处级或享受县处级待遇,保障服务中心级别与服务对象级别倒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职能的发挥。
7.二期工程施工进度有待加快。二期工程建设用地中涉及到的盛华集团现有厂房还未搬迁,导致装备制造学校的部分宿舍楼、教学楼和后勤综合服务楼无法开工。照目前进度看,初步预计2019年6月以后才能开始施工,需要加大协调力度,确保该校在2019年9月完成入驻。力促盛华集团尽快完成搬迁。
在调研中,部分校长反映了入驻园区后教职工普遍要求应尽快采取政府组织、市场运作方式建设教职工住宅小区,方便工作和生活,以保证教师有更多时间管理学生和完成繁重教学任务。
(三)县域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
随着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区资源分散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县域职教资源分散问题依然严重。目前,平山、灵寿、元氏、赵县、晋州、鹿泉、栾城等均有2所中职学校,正定则有3所,规模小、条件差、招生差、办学资源分散,亟待统筹整合。另外,县域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招生规模小、专业设置分散、偏离重点培养“三农”人才所需的倾向。
(四)民办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民办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办学场地问题。我市民办中职学校普遍没有自有办学场地,多数依靠租赁场地办学。并且由于租赁价格、出租方提前终止协议等原因,办学地点变更较多,致使举办者不敢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的投资。同时部分学校有的校舍等为临时建筑,存在安全隐患。调研的3所民办中职教育学校均没有进行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环境较差,有的达不到基本办学要求。二是助学金、免学费补贴问题。据统计,全市民办中职学校共有1.03亿元助学金、免学费财政补贴未落实到位,有的一所学校助学金、免学费补贴拖欠就达上千万,学校对此反映强烈。
三、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不仅仅是教育,更是经济,还是民生。在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总目标下,应该将职业教育作为石家庄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来重点打造。
(一)给予职教园区扶持政策
1.多渠道补充专业教师和提高中职教师待遇。一是根据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扩大学校在“逢进必考”人事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自主权,放宽高技能专业课教师的招聘标准,由现在的“先笔试再面试”改为“先面试再笔试”(广东省已经开始实施),进而完善符合中职院校教师所需的招聘办法,同时适度放宽引进大师级、工匠级高技能人才的年龄要求(目前,全市公开招聘公办要求教师年龄上限为35周岁,而这个年龄限制难以招到高级技能人才)。二是按照河北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中职学校可将15%的编制员额用于聘用兼职教师,建议我市落实聘用兼职教师经费机制,财政按编制内人员经费标准拨付经费。三是逐步将学校副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提升至35%(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标准),同时比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关条款,允许任教满25年且仍在中职学校任教的双师型教师直接参评副高级职称。适当提高中职学校绩效工资控制线,所需资金由学校通过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校企合作收入和校办产业自筹。四是解决教师住房问题,采取优惠供应土地、行政性收费减免和组织房地产机构统一开发等措施,建设教师保障住房,一方面,便于教师更多的将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解决教师反应强烈的就近居住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引进人才的优惠条件,利于引进更多人才和青年教师到园区任教。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参照外地先进经验,启动校企合作地方立法,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撑。由教育、发展改革、工信等部门牵头,组织开展由中职学校、骨干企业、行业协会参加的校企合作联席会、洽谈会、企业家校园行、校长企业行等活动,推进校企交流沟通,畅通合作渠道。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允许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取得收益,学校收益由学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
3.保障中职教育发展资金需求。一是适当加大对中职教育的专项建设投入和配套资金投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对中职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力度。二是将生均经费标准提高至1400元/生.年以上,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体系,保证民办中职学校补助经费和上级拨款及时拨付到位。
4.积极协调跑办“3+2”中高职衔接办学资质。积极协调省发改委、省教育厅对职教园区内学校予以倾斜,允许达到国家级重点学校标准的学校与高职院校开展“3+2”一体化培养。
5.加快职教园区硬件配套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医疗、购物等生活设施,为师生生活提供方便;二是实施园区环境建设提升工程。把园区建设成“园林式”园区和省会文化展示集中地,整个园区就是一个旅游窗口,扩大园区影响力。同时,筹划建设我市职业教育博物馆,优化我市职业教育的宣传效应,形成广泛联系国家和省职业教育的平台和窗口。三是要积极创新园区公共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允许园区图文信息中心、艺术馆、游泳馆、双创科技园、综合实训基地、技能鉴定中心等公共设施对外开放运营。以引企入园,校企合作,后勤服务社会化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技术管理进入。创建师生工作学习平台。构建师生生活交流空间,营造师生创新创业环境。四是本着利于工作,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需要,建议将园区保障中心规格定为县处级或参照县处级管理。
上述涉及到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一些有共性的政策,建议同样适用于其他不在园区的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二)实施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对县域内中职资源进行整合,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建设好一所职教中心。县级财政要结合资源整合,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分期规划建设、分批检查验收,确保全市公办中职学校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训设备、教师配备等八个方面,到2022年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职业学校标准,从而提升办学质量,满足县域人才培养需求。
(三)统筹民办中职教育和公办中职教育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公办民办同等待遇,特别要尽快解决拖欠的助学金、免学费补贴。在办学场地上,通过在土地供应相对宽裕地段及骨干企业、主导产业聚集区范围合理规划民办中职教育设施用地等,并落实国家对民办学校的用地优惠政策,解决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差、有资金而无法投入的困境,引导形成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相对集中片区,逐步形成继职教园区之后又一职教亮点。同时鼓励公办中职院校和民办中职学校、民间资本、企业等共同举办混合所有制学校、专业等。
(四)实施中职学校名校长培养工程和职业教育结构性调整
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公开招聘一批名校长,全面提升中职院校教学管理能力和石家庄职业院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把职业教育做成石家庄市一张名片。从全市中职学校中遴选骨干校长(特别优秀的副校长也可作为遴选对象,各有关单位推荐上来后由市教育局进行筛选确定)进行集中研修、重点培养,使这批校长在治校办学理念和能力上有较大的提升,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引领作用。从现在开始,在持续加强职教园区管理、尽快开足马力培养高职和中职学生的基础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发展空间留给县(市)去扩容扩量提质,留给社会力量办学来承办,做到公办中职学校有职教园区,民办中职学校有职教集中片区,全面解决我市中职学校建设短板问题。市级职业教育重点转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使普通大学转型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方向,满足社会发展对较高学历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我市高等职业教育数量少和质量有待提高的结构性差距,为打造石家庄新时代“工匠摇篮之城”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当前,随着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职教园区的建设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平台。我市职业教育应积极适应和服务于全市“4+4”产业发展格局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作为、主动担当,为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