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视察调研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副主席 宋学恭 (2019年)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9-03-18   浏览量:

按照市委安排部署,从2月中旬开始,就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先后到市农业农村局和市生态环境局座谈了解情况,并深入到晋州、行唐等县(市)的生物质发电企业、畜牧养殖企业和大型农机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同时,邀请市及部分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召开专题座谈会。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察看,较全面地掌握了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现状,同时也发现了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的原则,按照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的利用方向,不断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秸秆还田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市秸秆利用机具达到81155台(套),其中还田机21314台,玉米联合收获机7632台,大型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568台,打捆机802台,饲料加工机械18836台。二是加快玉米秸秆向饲料转化。支持规模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饲料加工企业开展青贮、氨化、微贮和发酵等技术制作秸秆饲料,加快秸秆饲料的转化;配合我市养殖小区建设,开展秸秆青贮、全株玉米青贮,提高饲草品质。三是开展秸秆能源化应用。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以秸秆生物质压块、建设秸秆联户供气工程、秸秆发电为主。目前建成生物质压块厂17家,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建成秸秆沼气联户供气工程8处,生物质发电厂2个。四是发展秸秆基料化应用。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种植规模,鼓励社会资本开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2018年,我市实际可收集秸秆量664万吨,综合利用量644万吨,其中,通过机械直接还田等肥料化利用秸秆399万吨,占秸秆总量的60.1%;饲料化利用秸秆226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4.1%;能源化利用秸秆11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6%,基料化利用秸秆8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2%。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7%(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1%,河北省“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5.6%)。

目前,我市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率虽然较高,但仍以粉碎还田为主,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相对不足。我市是农业大市和全国粮食主产区、高产区,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加,因此,加快推进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国家、省已出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但我市在相应环节还缺乏具体政策措施和有效资金支持,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技术推广等方面尚无规范性文件,收储运环节、产业化利用环节没有地方性补贴或补贴较少,较多的用在了农机购置补贴上。由于政府过多的注重了露天焚烧防控,在秸秆多渠道利用上研究的不够,导致秸秆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利用成效不佳,产业链衔接不畅,生物质生产、制造企业和农民直接受益的不多,造成企业和农民对秸秆离田利用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收储运体系尚未建立。目前,我市在农作物秸秆处置利用方面,政府整体统筹尚显不足,主要采取的是企业自收和农民自愿处理为主的方式,收储运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收储运体系,加之秸秆收获茬口短、转运时间紧、存放场地少、贮存标准高等客观条件制约,农作物秸秆产销用各环节间衔接困难,农民在秸秆收集、存放,企业在购买、使用环节成本高,经纪人、合作社等社会化秸秆集中收购组织力量较弱,使秸秆规模化集中、产业化利用陷入“农民自收自储难”“企业集中储运难”的两难局面和“农民卖无销路”“企业买无来路”的尴尬境地。

(三)多渠道利用推进困难。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我市现有以生物质能为燃料的发电企业,受收购成本和应时供应等因素限制,均无充足的秸秆可利用。如,行唐县中电生物质能热电公司和晋州市中节能生物质能发电公司,均有年30万吨的农作物秸秆消耗能力,可以辐射到周边多个县(市、区),但碍于供给困难,秸秆实际消耗量均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大气污染防治和“散、乱、污”企业治理需要,以及畜牧养殖业萎缩等因素影响,如,生物质压块、秸秆原料板材企业限产,沼气能源生产企业产量受季节影响减量,畜牧企业牛羊限养等,使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利用渠道不畅,推进困难。

(四)粉碎还田强度过大。目前,我市秸秆大部分用作粉碎还田处理,个别县(市、区)超过了90%,连续20多年大强度、无间歇的秸秆还田作业,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环境,但也存在弊端。一是由于机械原因秸秆粉碎不完整,且碎段较长,短时间秸秆得不到有效熟沤,大量在地面裸露,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二是由于简单粉碎后秸秆过长或不均匀,加之土地深耕深翻不够等原因,大量秸秆长段和玉米皮等耐腐物长期堆积于地表浅层,造成土壤孔隙过大,保植保墒能力下降,农作物根植较浅,倒伏、病虫害现象多发,造成粮食减产,直接威胁到我市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五)露天焚烧屡禁不绝。为严格落实农作物秸秆禁烧,我市不断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大监管资金投入,强化监管处罚力度,基本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有效监管。特别是近两年,先后投资8956万元搭建了全市域的秸秆禁烧红外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监管体系,为科学有效推进秸秆禁烧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但面对强大的监管和无法处置的秸秆,仍有部分偏远地区或零散地块的农民铤而走险,露天焚烧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严重影响了禁烧工作的全面落实。仅2018年,全市共监控到秸秆露天焚烧火情5000余起,拘留、警告、训诫相关违法违规人员共200余人。

三、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建议

2018年,省人大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贯彻省人大《决定》精神,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综合施策。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统筹做好利用规划。一要把秸杆综合利用作为我市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大气质量的重要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二要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根据各自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做到一县一策,特别是西部山区县,针对乡村地理条件和农田地块零散等问题,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和奖惩办法,细化到一乡一策,甚至一村一策。三要加强协调联动,建立农业、发改、财政、环境、金融、税收等部门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协调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做好各环节间的有效衔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二) 积极构建收储运体系。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是产业化规模利用的前提,搭建有效的收储运体系的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秸秆能够“收的上、储的好、用的到”。一是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按照“划片收储、集中转运、规模利用”原则,研究建立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收储运机制,根据秸秆产量,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设置、建设收储转运点,做到秸秆相对集中堆放、储存。收储点发展经纪人(机械作业手),进村入户开展收购,实现秸秆有人收,有地储,收储结合。二是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对生物质秸秆利用企业在发展秸秆转换制造有机肥、制造沼气、发电等能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充实经纪人、合作社组织的力量,畅通秸秆收购组织和企业间的购销渠道,形成秸秆消化企业+收储点+经纪人(机械作业手)+农户的秸秆利用收购加工链条,巩固拓展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渠道,实现秸秆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利用一体化发展。三是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政府要合理指导定价,出台奖补政策,确保从秸秆收储运到秸秆加工每个环节、每个参与主体都有效益、有收益。要激励秸秆利用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模式创新,尽可能实现高值利用,实现农户、收购中介、加工企业三方共赢。 

(三)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借鉴安徽、湖北等地的做法,在现阶段只注重农机补贴的同时,对参与秸秆离田储运、利用等环节的农户、经纪人(机械作业手)、秸秆利用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要突出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增加农户在秸秆还田,秸秆收购组织和企业在秸秆收储环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帮助秸秆利用企业向上申报项目,争取国家、省秸秆利用项目资金支持。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长效投资机制。二是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借鉴晋州、行唐模式,积极引进生物质能为燃料的企业在秸秆产量较大的县(市、区)投资建厂,积极鼓励企业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促进产品创新,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以企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三是打通政策壁垒。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要站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角度通盘考虑,算大账、算总账,避免“一刀切”。对于排量小、污染少的秸秆规模化利用企业,只要生物质原料和生产设备达到污染排放标准,应有计划地放开限制政策;有条件的县(市、区),要鼓励畜牧养殖业发展;偏远山区县,积极推行符合环保标准的以秸秆为原料的燃炉使用,放宽对秸秆作为燃料的政策限制,等等。通过政策扶持,促进秸秆多元化、产业化利用。

(四)完善还田保障措施。秸秆还田依然是我市近期秸秆利用的主渠道,但目前存在还田强度过大的问题,今后,要适当控制还田总量,降低还田强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研发力度。引进并不断研制、改进新型现代农机精细化还田技术,使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时能得到精细化处理,提高农作物秸秆还田质量。另一方面要控制还田比例,有计划的开展还田作业,还田比例应合理控制,采取轮耕轮作或隔年、隔季还田处理,同时,拿出小部分土地休耕一季,让农民或相关企业做秸秆存储用地,使土地修养和存储相得益彰。严格深耕深翻,加强生物介质使用,适当增加农民还田补助,增强还田效果,确保农作物产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作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