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石家庄政协门户网站! 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视察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养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副主席 孟胜林 (2018年)

石家庄政协   时间:2018-12-30   浏览量: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矛盾,促进我市养老业发展,根据市政协2018年重点调研工作安排,今年4月以来,在孟胜林副主席带领下,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我市南长街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长安区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就我市养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并与市民政局、人社局、财政局、卫计委等部门座谈研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养老业发展基本情况


石家庄市于1993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截止2017年底,石家庄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98%。全市共建有养老机构213家,机构养老床位32916张,其中公建养老机构54家,床位约8000张,民办养老机构159家,床位约24916张。养老机构托养老人15872人,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49%。在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方面,2017年市内8区已建成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0个,实现了每个街道(乡镇)全覆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242个,基本完成了城区服务设施网格化布局,其他县(市、区)也基本实现了城区街道全覆盖,全市老年人聚集区域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紧缺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养老业,积极探索养老业发展的新路子新举措,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多种养老服务需求相匹配的财政支持体制机制和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特色养老服务体系。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达200万人以上。按照“9064”养老服务格局测算,全市有180万老人需要居家养老,12万老年人需要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8万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投入不足,养老设施建设不到位。“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累计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约4.9亿元,其中市本级2.4亿元。经测算,我市养老投入明显不足。一是在新增养老床位所需资金上投入不足。截至2017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5万人,按照“9064”养老服务格局测算,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人数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左右。以此推算,目前我市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约为7万人。与之相适应,全市需要7万张养老床位。剔除现在总床位数5.1万张,全市仍需增加1.9万张。按《石家庄市市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社会力量新建或改建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补贴4000元计算,我市财政还需投入资金7600万元。二是社区综合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上投入不足。由于社区和综合居家养老主要涉及到占我市老年人口90%的老年人,因此社区和综合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至关重要。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至少建有1家以上综合居家服务中心计算,至少要建300多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而目前市内仅建成110个,还有将近200个需要建成。按照最高8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标准计算,财政还需投入1.6亿元。三是在护理员补贴所需资金上投入不足。按照每名护理员最少照看5.3名老人的比例计算,我市现在的175万名老人有7万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需要1.3万名护理员,现在我市仅有2000名护理员,护理员缺口在1.1万人左右,按每人每月最低100元,最高350元岗位补贴,取平均数每人每月225元计算,财政每年少投入了2964万元。


(二)保障我市养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仍然欠缺。国家制定了养老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虽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但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标准,缺少一套完整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保障规划的实施和落实。一是养老服务业的各项政策仍是碎片化状态。二是养老服务业管理政策滞后,护理人员准入标准、岗位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尚不完善。三是宏观规划布局和上层设计还有缺失。据了解,北京、深圳、宁波等地均出台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我市目前还没有,急需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为我市养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三)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短缺。一是一线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目前,我市现有养老护理员2000名左右,与“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增加到1.5万名还有较大差距。而且现有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多为40-50岁,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开展康复护理、精神慰籍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二是管护型高层次人才和养老问题研究人才稀缺,高精尖人才几乎空白。三是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团队数量有限,社会参与度不高。


三、加快我市养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养老服务是重要的民生事业,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结合我市具体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尽快解决养老设施不足问题。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应将50%以上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要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足额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二是加大财政扶持保障力度。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奖补办法,进一步明确财政补贴范围,逐步提高养老服务设施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标准。三是鼓励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按照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和资金效益的原则,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推动养老服务工作。四是对于愿意对养老产业进行投入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包括在土地划拨、贴息贷款、税费减免、审批优先等方面出台更加贴合实际的扶持政策,吸引众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


(二)明确工作任务,严格考核奖惩。养老服务业应明确工作任务,推行绩效评估,严格考核奖惩,开展有效问责。一是围绕我市“十三五”养老规划的落实和政策制定保障措施,逐年下达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严格考核和奖惩。二是进行中期评估,跟上国家养老业的发展形势,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年按计划推进失能老年人护理中心建设示范工程、现有公办或民办养老机构设施改造升级、高端养老社区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等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八大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三是尽快出台一系列标准化文件,加强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制定管理服务、行业准入、市场监管等绩效评估标准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业层次,提高养老服务产品质量。


(三)加快培养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大力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已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真正落实护理师岗位补贴,提高护理师待遇政策。二是加强护理师培训,提高护理师执业水平。三是建立护理师职称评定和晋升机制,使护理师的职称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护理师的社会地位。四是在市属高校、大专院校、高(中)等职校和培训机构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者培训项目,在养老机构设立实习基地,加快培养养老专业人才,争取尽快实现50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配置1名以上护理师。五是创新志愿者参与机制,建立社区义工激励机制,形成专职社工、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力量。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养老事业的社会环境。要利用好我市的两报两台加上自媒体,制定一个好的宣传方案,营造一个好的社会舆论。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事业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建议我市采取切实有效、具体得当、形式多样的措施和形式,全面、深入、广泛地宣传养老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养老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形成人人关心养老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市养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作者:
分享: